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8页 |
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·研究思路和创新处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·创新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我国事业单位概述 | 第18-28页 |
·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·我国事业单位的分类 | 第19-21页 |
·我国事业单位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公益性 | 第21页 |
·知识、技术、人才密集性 | 第21页 |
·服务性 | 第21-22页 |
·非营利性 | 第22页 |
·实体组织 | 第22页 |
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程 | 第22-24页 |
·第一个阶段:(1978年—1984年)是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| 第22-23页 |
·第二个阶段:(1985年—1993年)改革的逐步全面推进阶段 | 第23页 |
·第三个阶段:(1994年—1999年)是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 | 第23-24页 |
·第四个阶段(2000年~至今)改革的加速阶段 | 第24页 |
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的成绩 | 第24-25页 |
·明确了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问题 | 第24-25页 |
·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解困、自我发展的能力 | 第25页 |
·优化了公共事业资源的配置 | 第25页 |
·调动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 | 第25页 |
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·目标不明确 | 第26页 |
·缺乏整体的改革战略和缺乏配套的改革措施 | 第26页 |
·改革仍是浅层次的、缺乏推进力度和监督力度 | 第26-27页 |
·存在误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| 第28-32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性 | 第28-30页 |
·人员急剧膨胀,财政供给不堪重负 | 第28-29页 |
·机构重复设置、政事不分、资源浪费严重 | 第29页 |
·资源配置和服务非社会化,社会效益不高 | 第29-30页 |
·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混乱 | 第30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有力保证 | 第30-31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是增强自身活力的有效举措 | 第31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是缓解财政重荷、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的重要手段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国外公益事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经验 | 第32-40页 |
·经合组织国家的改革 | 第32-34页 |
·新西兰 | 第32-33页 |
·英国 | 第33-34页 |
·日本 | 第34页 |
·转轨国家的改革 | 第34-35页 |
·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改革 | 第35-37页 |
·发展中国家的改革 | 第37-38页 |
·可借鉴的经验 | 第38-40页 |
·实行分类管理和改革 | 第38页 |
·调整和完善公益事业 | 第38页 |
·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非常重要 | 第38-39页 |
·加强组织和协调 | 第39页 |
·在改善服务提供方面,合约是一个有力手段,但绩效管理是根本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| 第40-46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40-44页 |
·公共财政理论 | 第40-41页 |
·公共产品理论 | 第41-42页 |
·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42-43页 |
·非营利组织管理 | 第43-44页 |
·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 | 第44-46页 |
·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和优化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 | 第44-45页 |
·提供公共产品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| 第45页 |
·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竞争性 | 第45-46页 |
第六章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措施 | 第46-55页 |
·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| 第46页 |
·分类改革、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和财政政策 | 第46-49页 |
·推行事业单位科学管理 | 第49-50页 |
·建立改革领导小组 | 第50-51页 |
·完善事业单位监管体系,提升公共服务绩效 | 第51-53页 |
·控制改革对职工的影响 | 第53页 |
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3-54页 |
·优化事业单位改革环境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