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| 缩略语表 | 第14-15页 |
| 1 前言 | 第15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9页 |
| ·药品与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1页 |
| ·动物 | 第21-22页 |
| ·菌种及菌液配制 | 第22页 |
| ·培养基配制 | 第22页 |
| ·氟苯尼考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体外抑菌实验 | 第22-23页 |
| ·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杀菌曲线的制作 | 第23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血清和组织笼液中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| 第23-25页 |
| ·色谱条件选择 | 第23-24页 |
| ·样品制备 | 第24页 |
| ·特异性和专一性考核 | 第24页 |
| ·最低检测限与定量限确定 | 第24页 |
| ·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的绘制 | 第24页 |
| ·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猪组织笼感染模型的建立 | 第25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实验 | 第25-27页 |
| ·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计数 | 第27页 |
| ·0.2 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氟苯尼考的ex vivo杀菌动力学曲线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血清和组织笼液的PK-PD关系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·PK-PD参数临界点值(breakpoint)的确定 | 第28页 |
| ·给药方案的预测 | 第28-29页 |
| 3 结果 | 第29-40页 |
| ·氟苯尼考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体外抑菌效果 | 第29-30页 |
| ·定量分析方法学结果 | 第30-32页 |
| ·特异性和专一性 | 第30页 |
| ·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 | 第30页 |
| ·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 | 第30-31页 |
| ·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31-32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血清中和组织笼液中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| 第32-33页 |
| ·氟苯尼考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EX VIVO杀菌活性 | 第33-38页 |
| ·细菌生长规律 | 第33-34页 |
| ·氟苯尼考的ex vivo杀菌动力学特点 | 第34-38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血清和组织笼液的PK-PD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0页 |
| 4 讨论 | 第40-51页 |
| ·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保存 | 第40页 |
| ·氟苯尼考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杀菌活性 | 第40-41页 |
| ·定量方法学选择依据 | 第41-44页 |
| ·色谱柱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检测器的选择 | 第42页 |
| ·色谱条件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| ·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·组织笼感染模型的优势 | 第44-45页 |
| ·氟苯尼考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| 第45-46页 |
| ·PK-PD模型在推荐临床给药剂量中的应用 | 第46-51页 |
| ·PK-PD参数和PK-PD模型的选择 | 第46-48页 |
| ·根据PK-PD模型推荐治疗猪胸膜肺炎的最佳给药方案 | 第48-51页 |
| 5 结论 | 第51-52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5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1-72页 |
| 附录 | 第72-77页 |
| 答辩委员主要问题的回答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