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绪论 | 第9-34页 |
第一节 水浒研究综述 | 第9-12页 |
第二节 “江湖”与“庙堂”若干问题 | 第12-34页 |
一、概念与演变 | 第12-15页 |
二、庙堂文化:儒家“仁”、“孝”内核 | 第15-18页 |
三、“江湖”与“庙堂”的文化贯通:兄弟、孝亲、尊尊 | 第18-23页 |
四、“江湖”与“庙堂”的文化背离:“盗亦有道” | 第23-34页 |
第一章 从史实到《水浒传》 | 第34-71页 |
第一节 水浒故事成书的四个阶段 | 第34-49页 |
一、史实阶段 | 第34-35页 |
二、南宋时期,宋江故事进入文人视野 | 第35-39页 |
三、元代“侠义”观念的确立 | 第39-44页 |
四、《水浒传》“忠义”思想的继承发展 | 第44-49页 |
第二节 文化“塑型”与水浒之招安 | 第49-65页 |
一、文学作品中侠的回归 | 第49-55页 |
二、招安的文化解读 | 第55-65页 |
第三节 《水浒传》关键词与“乱自上作” | 第65-71页 |
一、《水浒传》关键词 | 第65-66页 |
二、“乱自上作”与哀己悼世 | 第66-71页 |
第二章 明清时期水浒故事之流变和传播 | 第71-106页 |
第一节 时代文化精神:主观思潮与“遗民”心态 | 第71-73页 |
第二节 两种评点:两种“忠义”观 | 第73-83页 |
一、李贽“发愤说”与《忠义水浒传序》——儒家诗教的接受视野 | 第74-78页 |
二、金圣叹:腰斩水浒与“乱自上作” | 第78-83页 |
第三节 三种续书:“遗民”心态及其终结 | 第83-89页 |
一、《水浒后传》:海外立国的“寓言”释解 | 第83-85页 |
二、《后水浒传》:草泽聚义的再思考 | 第85-87页 |
三、《荡寇志》:“遗民”心态的终结 | 第87-89页 |
第四节 戏曲说唱:从表现“自我”到去政治 | 第89-100页 |
一、明代:表现“自我”与忠奸斗争 | 第89-96页 |
二、清代:世俗化与去政治 | 第96-100页 |
第五节 “诲盗”与明末农民战争 | 第100-106页 |
第三章 近现代水浒故事之流变和传播 | 第106-123页 |
第一节 “乱世思草泽”与文化“层级性” | 第106-108页 |
第二节“小说革命”与“新文化运动” | 第108-115页 |
一、“小说革命”与水浒新阐释 | 第108-112页 |
二、“新文化运动”与水浒研究 | 第112-115页 |
第三节 水浒与“国防文学”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“两个口号”论争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《水浒新传》与抗日斗争 | 第116-117页 |
第四节 从“官逼官反”到“官逼民反” | 第117-123页 |
一、茅盾:用阶级斗争理论阐释水浒 | 第118-119页 |
二、新编平剧: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 | 第119-123页 |
第四章 当代水浒故事之流变和传播 | 第123-133页 |
第一节 水浒与政治运动 | 第123-127页 |
一、水浒与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| 第123-125页 |
二、水浒批判与政治斗争 | 第125-127页 |
第二节 水浒影视传播 | 第127-133页 |
一、早期水浒题材影视作品 | 第127-128页 |
二、电视连续剧《水浒传》: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| 第128-133页 |
第五章 “水浒气”与江湖遗风 | 第133-153页 |
第一节 “水浒气”与国民心理 | 第133-144页 |
一、“水浒气”与“勇为达德” | 第133-136页 |
二、水浒民间流传 | 第136-139页 |
三、“该出手时就出手”与竞争意识 | 第139-141页 |
四、文人礼赞:咏侠 | 第141-144页 |
第二节 江湖遗风与“游心” | 第144-151页 |
一、江湖:社会的隐喻 | 第144-146页 |
二、影视江湖:暴力与狂欢 | 第146-149页 |
三、体育江湖:文字“游心” | 第149-151页 |
第三节 “ 江湖”的负面影响 | 第151-153页 |
结语 | 第153-155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55-1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60-161页 |
后记 | 第161-162页 |
详细摘要 | 第162-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