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概述 | 第14-26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与第三人资格 | 第14-17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 | 第14-15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 | 第15-17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功能 | 第17-19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应然特征 | 第19-21页 |
| ·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| 第三章 它山之石——域外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比较研究 | 第26-34页 |
| ·相关国家(地区)的立法与实践 | 第26-31页 |
| ·德国 | 第26-28页 |
| ·日本 | 第28-29页 |
| ·我国台湾地区的诉讼参加制度 | 第29-31页 |
| ·小结 | 第31-34页 |
| 第四章 本土分析——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现状 | 第34-45页 |
| ·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现状 | 第34-36页 |
| ·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立法规定 | 第34-35页 |
| ·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理论纷争 | 第35-36页 |
| ·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存在的缺陷 | 第36-41页 |
| ·界定标准比较模糊 | 第36-39页 |
| ·类型单一,操作性不强 | 第39页 |
| ·对行政机关是否具有第三人资格存在争议 | 第39-41页 |
| ·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41-45页 |
| ·立法理念滞后 | 第41-42页 |
| ·立法技术落后 | 第42-43页 |
| ·理论研究不深入 | 第43-45页 |
| 第五章 解决进路——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之重构 | 第45-60页 |
| ·重构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的指导思想 | 第45-47页 |
| ·符合中国国情和行政诉讼制度特殊性的要求 | 第46页 |
| ·有利于实践操作 | 第46-47页 |
| ·有利于行政诉讼制度发展 | 第47页 |
| ·重构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之设想 | 第47-60页 |
| ·明确第三人资格的界定标准—与裁判结果有利害关系 | 第48-52页 |
| ·完善第三人资格类型 | 第52-54页 |
| ·重构第三人资格要件 | 第54-60页 |
| 结语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