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| ·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| 第11页 |
| ·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| 第11-12页 |
| ·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发展状况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3-15页 |
| ·本装置的具体设计 | 第13页 |
| ·本论文的设计目标 | 第13-14页 |
| ·本论文的技术难点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硬件设计 | 第15-21页 |
| ·CPU模块 | 第15-16页 |
| ·其主要特点有 | 第15页 |
| ·CPU模块的经验性处理 | 第15-16页 |
| ·与主CPU相关联的电路 | 第16-18页 |
| ·采样处理模块 | 第16-17页 |
| ·I~2C电路 | 第17页 |
| ·控制输出模块 | 第17-18页 |
| ·看门狗电路 | 第18页 |
| ·与辅CPU相关联的电路 | 第18-19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19-21页 |
| 第三章 SPI通讯在双CPU结构中的实现 | 第21-26页 |
| ·初始化设置 | 第21-22页 |
| ·本装置SPI通讯实现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两块CPU的SPI通讯调度 | 第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四章 LCD及其显示实现 | 第26-38页 |
| ·显示原理 | 第26-33页 |
| ·本装置LCD的基本介绍 | 第26-28页 |
| ·液晶模块的操作 | 第28-32页 |
| ·汉字及字符显示的实现 | 第32-33页 |
| ·菜单显示的调度 | 第33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五章 无功补偿算法及软件模拟测试 | 第38-50页 |
| ·无功补偿的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变电站集中补偿方式 | 第38页 |
| ·低压分散补偿方式 | 第38-39页 |
| ·低压集中补偿方式 | 第39页 |
| ·无功功率就地补偿 | 第39页 |
| ·无功补偿控制原则和算法 | 第39-42页 |
| ·比较典型的自动补偿装置采用的控制原则 | 第40-42页 |
| ·本装置采用的无功控制原则 | 第42页 |
| ·本装置无功控制算法 | 第42-44页 |
| ·三相电压不正常 | 第42页 |
| ·三相电流不正常 | 第42-43页 |
| ·电压谐波率不正常 | 第43-44页 |
| ·无功补偿算法的软件模拟 | 第44-48页 |
| ·模拟软件介绍 | 第44-46页 |
| ·模拟过程 | 第46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六章 上行通讯协议介绍 | 第50-54页 |
| ·背景概括 | 第50页 |
| ·Q/GDW 130-2005协议简介 | 第50-52页 |
| ·帧格式定义 | 第50页 |
| ·规约的传输规则 | 第50-51页 |
| ·长度L | 第51页 |
| ·控制域C和地址域A | 第51页 |
| ·链路用户数据 | 第51-52页 |
| ·本装置中Q/GDW 130-2005协议的应用介绍 | 第52-54页 |
| 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