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论文的结构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| 2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内容解析 | 第21-29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的特点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内容体系解析 | 第25-29页 |
| 3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现状后评价研究 | 第29-64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的多视角分析 | 第29-31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过程 | 第31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| 第32-39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目标及调整效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现状后评价基本内容构成 | 第34-39页 |
| ·宏观整体现状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9-48页 |
| ·运力资源配置与布局评价 | 第39-42页 |
| ·效益变化评价 | 第42-43页 |
| ·运输效率变化评价 | 第43-45页 |
| ·安全水平变化评价 | 第45页 |
| ·成本变化评价 | 第45-48页 |
| ·分系统现状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8-64页 |
| ·车务系统布局调整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0-55页 |
| ·机务系统布局调整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5-59页 |
| ·车辆系统布局调整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9-61页 |
| ·工务系统布局调整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61-62页 |
| ·电务系统布局调整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62-64页 |
| 4 现状后评价数学方法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| 第64-77页 |
| ·后评价数学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| 第64-66页 |
| ·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评价模型 | 第66-77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| 第66-67页 |
| ·建立评价因素集和决策评语集 | 第67-68页 |
| 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| 第68-71页 |
| ·权重集的确定 | 第71-74页 |
| ·模糊合成算子 | 第74-75页 |
| ·综合评价 | 第75-77页 |
| 5 应用实例 | 第77-94页 |
| ·兰州铁路局机务系统调整概况 | 第77-78页 |
| ·兰州铁路局机务系统调整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| 第78-93页 |
| 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93-94页 |
| 6 结论 | 第94-96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成果 | 第94页 |
| 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94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100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00-102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