颗粒活性炭对多组分有机气体的吸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30页 |
·挥发性有机气体 | 第14-18页 |
·定义、种类、危害 | 第14页 |
·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及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有机废气主要处理技术 | 第15-18页 |
·吸附法 | 第15页 |
·吸收法 | 第15-16页 |
·冷凝法 | 第16页 |
·变压吸附技术 | 第16页 |
·热破坏法 | 第16页 |
·电晕法 | 第16-17页 |
·光分解法 | 第17页 |
·臭氧分解法 | 第17页 |
·等离子体分解法 | 第17页 |
·生物法 | 第17-18页 |
·膜分离技术 | 第18页 |
·活性炭 | 第18-25页 |
·活性炭的结构,性质 | 第18-19页 |
·活性炭的吸附机理、理论及其发展 | 第19-25页 |
·吸附机理 | 第19-20页 |
·活性炭吸附理论和模型 | 第20-25页 |
·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吸附 | 第25-27页 |
·含苯系物废气处理 | 第26页 |
·醋酸丁酯废气处理 | 第26页 |
·含烷烃废气处理 | 第26页 |
·甲醇废气处理 | 第26-27页 |
·活性炭吸附VOCs的影响因素 | 第27-30页 |
·活性炭性质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孔隙结构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VOCs性质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·VOCs的工艺条件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水蒸汽的存在对有机物吸附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挥发性有机物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多组分吸附时的相互影响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吸附实验 | 第30-54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30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31页 |
·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1-33页 |
·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| 第31-33页 |
·载气与流速的选择 | 第31页 |
·温度的选择 | 第31页 |
·进样条件及气化温度 | 第31-32页 |
·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| 第32页 |
·毛细管色谱 | 第32页 |
·定性定量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3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| 第34-54页 |
·单组分有机气体的吸附实验 | 第34-36页 |
·二元混合有机气体的吸附穿透曲线 | 第36-48页 |
·甲苯──对二甲苯 | 第37-39页 |
·甲苯──乙酸乙酯 | 第39-41页 |
·正丙醇──甲苯 | 第41-43页 |
·乙酸乙酯──乙醇 | 第43-45页 |
·乙醇──正丙醇 | 第45-46页 |
·乙酸甲酯──乙酸乙酯 | 第46-48页 |
·二元混合气体吸附性能的比较 | 第48-51页 |
·E-L模型对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的预测 | 第51-54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4-56页 |
·结论 | 第54-55页 |
·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