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地区野生大豆(G.soja)遗传多样性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·遗传多样性 | 第11-17页 |
·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·遗传多样性的度量参数 | 第14-17页 |
·野生大豆 | 第17-20页 |
·野生大豆 | 第17-18页 |
·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与生境 | 第18-19页 |
·野生大豆的考察保存状况 | 第19页 |
·野生大豆的利用价值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6页 |
·野生大豆生物学方面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野生大豆生理生化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野生大豆与进化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·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形态性状、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| 第26-41页 |
·天然居群取样 | 第26页 |
·各居群的地理分布及生境 | 第26-28页 |
·田间种植 | 第28页 |
·性状记载及标准 | 第28页 |
·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8页 |
·形态性状类型及变异 | 第29-30页 |
·数量性状变异系数 | 第30-33页 |
·居群内形态类型分布 | 第33-36页 |
·居群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居群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结论 | 第38-41页 |
·北京地区野生大豆形态性状多态 | 第38-39页 |
·居群中数量性状的变异程度大小和生长环境的关系 | 第39页 |
·北京地区野生大豆资源保护建议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SSR 分子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 | 第41-5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41-42页 |
·扩增作用引物 | 第42-43页 |
·SSR 扩增程序 | 第43页 |
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| 第43-44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4-45页 |
·数据统计 | 第44-45页 |
·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 | 第45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45页 |
·主坐标分析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51页 |
·SSR 位点多态变异 | 第45-46页 |
·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居群的遗传结构 | 第47-48页 |
·群体的基因分化 | 第48-49页 |
·居群间遗传聚类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居群间的主坐标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结论和讨论 | 第51-53页 |
·北京地区天然野生大豆居群基因分化与遗传差异 | 第51页 |
·地理环境对遗传结构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居群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分化的关系 | 第51-52页 |
·资源保护策略与利用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分析的结果比较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·各形态性状和各位点在居群上的遗传变异 | 第53页 |
·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居群间遗传聚类分析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全文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