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第一部分 土地征收程序的研究视角与分析工具 | 第9-16页 |
一、界定土地征收程序的研究对象——厘清土地征收程序的涵义是关键 | 第9-11页 |
(一) 对土地征收程序涵义已有的界定 | 第9页 |
(二) 本文对土地征收程序涵义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二、选取土地征收程序的研究视角——土地征收程序的法律规范分析 | 第11-13页 |
(一) 以土地征收程序的法律规范为视角研究土地征收程序 | 第11-12页 |
(二) 以法律程序的要素为切入点研究土地征收程序法律规范 | 第12-13页 |
三、确立土地征收程序研究的理论工具 | 第13-16页 |
(一) 正当程序理论 | 第13-15页 |
(二) 程序价值理论 | 第15-16页 |
第二部分 我国土地征收程序法律规范分析 | 第16-34页 |
一、权力主体职能不分开 | 第16-17页 |
(一) 关于权力主体的规定 | 第16-17页 |
(二) 关于权力主体规定的缺陷 | 第17页 |
二、缺乏一些土地征收所必备的行为 | 第17-18页 |
(一) 关于权力主体行为的规定 | 第17-18页 |
(二) 关于权力主体行为规定的缺陷 | 第18页 |
三、步骤不完善,顺序不合理,时限欠缺 | 第18-27页 |
(一) 前置步骤的规定与缺陷 | 第18-20页 |
(二) 审批步骤的规定与缺陷 | 第20-22页 |
(三) 安置补偿步骤的规定与缺陷 | 第22-23页 |
(四) 批后执行监督管理步骤的规定与缺陷 | 第23-24页 |
(五) 救济步骤的规定与缺陷 | 第24-26页 |
(六) 时限的规定与缺陷 | 第26-27页 |
四、程序性权利与义务不完整、无保障,未贯穿整个土地征收过程 | 第27-29页 |
(一) 关于程序性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| 第27-28页 |
(二) 关于程序性权利义务规定的缺陷 | 第28-29页 |
五、未予以体系化为一般程序和特别程序 | 第29-30页 |
(一) 我国关于土地征收一般程序 | 第29页 |
(二) 我国关于土地征收特别程序 | 第29-30页 |
六、特殊制度缺乏一般化适用的规定 | 第30-32页 |
(一) 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与缺陷 | 第30-31页 |
(二) 关于公开制度的规定与缺陷 | 第31页 |
(三) 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与缺陷 | 第31页 |
(四) 关于职能分离制度的规定与缺陷 | 第31页 |
(五) 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与缺陷 | 第31-32页 |
七、对上述法律规范缺陷的反思 | 第32-34页 |
(一)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未予较好平衡 | 第32-33页 |
(二) 立法者的计划经济思想 | 第33页 |
(三) 我国长期“重实体、轻程序”的思想 | 第33-34页 |
第三部分 域外土地征收程序比较分析 | 第34-41页 |
一、比较法视角下的立法例 | 第34-40页 |
(一) 美国 | 第34-35页 |
(二) 法国 | 第35-36页 |
(三) 日本 | 第36-37页 |
(四) 韩国 | 第37-38页 |
(五) 我国台湾地区 | 第38-39页 |
(六) 小结 | 第39-40页 |
二、对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启示 | 第40-41页 |
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程序之思考 | 第41-55页 |
一、建立职能分离的征地主体制度 | 第41-43页 |
(一) 成立土地事务机构 | 第41页 |
(二) 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建立解决土地征收纠纷的裁决机构 | 第41-42页 |
(三) 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内部的土地储备中心、土地开发公司 | 第42-43页 |
二、增加公共利益认定步骤 | 第43-44页 |
(一) 公共利益认定步骤的主体 | 第43页 |
(二) 公共利益认定步骤的内容 | 第43页 |
(三) 相关制度完善 | 第43-44页 |
(四) 法律效力 | 第44页 |
三、增加土地征收协商步骤 | 第44-46页 |
(一) 协商步骤的必要性——程序的和平价值 | 第44页 |
(二) 协商的性质 | 第44-45页 |
(三) 征收协商步骤的具体构想 | 第45-46页 |
四、建立针对具体情况的土地征收程序体系 | 第46-51页 |
(一) 建立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体系 | 第46-48页 |
(二) 一般性程序步骤与顺序的完善 | 第48-49页 |
(三) 以制度约束机制完善我国土地征收的执行与监督程序 | 第49-50页 |
(四) 明确违反土地征收法律程序的法律后果 | 第50-51页 |
五、建立救济体系,充分保障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 | 第51-55页 |
(一) 土地征收中的纠纷 | 第51-52页 |
(二) 救济体系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(三) 对相对人程序性权利的保障 | 第54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