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1. 绪论 | 第11-22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视角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现状 | 第13-19页 |
| ·国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状况 | 第13-15页 |
| ·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及其人文生态状况 | 第15-17页 |
| ·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·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线路 | 第20页 |
| ·本课题的创新点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| 2.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学 | 第22-32页 |
| ·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平台 | 第22-25页 |
| ·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学渊源 | 第22-23页 |
| ·世界可持续发展意识中生态保护主义 | 第23-25页 |
| ·生态危机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催化剂 | 第25-29页 |
| ·生态危机意识—世界末日模型评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| 第27-29页 |
| ·生态系统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 | 第29-32页 |
| ·经济系统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| 第29页 |
| ·环境系统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| 第29-30页 |
| ·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| 第30-32页 |
| 3.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人文生态内涵 | 第32-44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人文生态属性 | 第32-35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视角 | 第32-33页 |
| ·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| 第33-34页 |
| ·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拓展 | 第34-35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文生态意识 | 第35-38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在于人文生态意识 | 第35-36页 |
| ·人文生态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 | 第36-37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论 | 第37-38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体系 | 第38-41页 |
| ·生存支持系统 | 第38页 |
| ·发展支持系统 | 第38-39页 |
| ·环境支持系统 | 第39-40页 |
| ·社会支持系统 | 第40页 |
| ·智力支持系统 | 第40-41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准则 | 第41-44页 |
| ·公平性准则 | 第41-42页 |
| ·可持续性准则 | 第42页 |
| ·共同性准则 | 第42-43页 |
| ·需求性准则 | 第43页 |
| ·公众性准则 | 第43-44页 |
| 4.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 | 第44-53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实践的依据 | 第44-46页 |
| ·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| 第44页 |
| 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| ·人文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| 第45-46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实践的准则 | 第46-49页 |
| ·人口增长相对均衡 | 第46页 |
| ·人均财富增长满足需求 | 第46页 |
| ·科技进步克服边际效益递减率 | 第46-47页 |
| ·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| 第47页 |
| ·森林资源充分保护 | 第47页 |
| ·草原生产力稳定发展 | 第47页 |
| ·渔业资源合理利用 | 第47-48页 |
| ·耗竭性资源合理开发 | 第48页 |
| ·地下水动态平衡 | 第48页 |
| ·排污量低于环境容量 | 第48-49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指标及其选择 | 第49-53页 |
| ·人文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| 第49-50页 |
| ·人文发展指数 | 第50-51页 |
| ·世界银行新指标体系 | 第51-52页 |
| ·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文生态指标 | 第52-53页 |
| 5. 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核心—生态哲学 | 第53-60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理论升华 | 第53-55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发展观 | 第53-54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历史观 | 第54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人文生态的经济观 | 第54-55页 |
| ·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意识的引导 | 第55-58页 |
| ·传统人文生态观是发展不可持续的思想根源 | 第55-56页 |
| ·生态哲学是对传统哲学人文生态观的辩证否定 | 第56-57页 |
| ·生态哲学引导发展思维转向人文生态 | 第57-58页 |
| ·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生活意识的引导 | 第58-60页 |
| ·由征服意识导向保护意识 | 第58页 |
| ·由人类中心主义导向人文生态意识 | 第58-59页 |
| ·由改造自然意识转向改造人类自身意识 | 第59-60页 |
| 6.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建设 | 第60-71页 |
| ·人文生态危机的成因 | 第60-61页 |
| ·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活目标低 | 第60页 |
| ·生存模式落后导致生态意识不强 | 第60-61页 |
| ·制度约束不力导致生态效益意识短期化 | 第61页 |
| ·政策法令软化导致人文生态“误导” | 第61页 |
| ·人文生态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| 第61-63页 |
| ·植被演替 | 第62页 |
| ·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| 第62页 |
| 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| 第62-63页 |
| ·地形对植被类型的分异 | 第63页 |
| ·人文生态建设的科技手段 | 第63-64页 |
| ·推广先进技术培养科技生态意识 | 第63-64页 |
| ·推广耕作技术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| 第64页 |
| ·推广科技种田是培养还林还草的自觉意识 | 第64页 |
| ·人文生态建设的保障体系 | 第64-69页 |
| ·政策措施 | 第65-66页 |
| ·法规措施 | 第66-68页 |
| ·科技措施 | 第68页 |
| ·融资措施 | 第68-69页 |
| ·人文生态建设的产业基础 | 第69-71页 |
| 7.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(2006,5-2008,12)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| 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