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新时期的县(市)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、内容、思路及创新点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 | 第12页 |
| ·论文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| 2 城镇体系规划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3-23页 |
| ·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概念 | 第13-15页 |
| ·城镇 | 第13页 |
| ·城镇体系 | 第13页 |
| ·城镇体系规划 | 第13-14页 |
| ·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、分类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外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历程 | 第15-19页 |
| ·源起时期 | 第15-16页 |
| ·发展时期 | 第16-17页 |
| ·高潮时期 | 第17-18页 |
| ·转折时期 | 第18页 |
| ·最新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现状 | 第19-23页 |
| ·总体历程 | 第19-20页 |
| ·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 | 第20-23页 |
| 3 有关理论基础的评析 | 第23-36页 |
| ·中心地理论 | 第23-25页 |
| ·田园城市理论及卫星城镇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·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26页 |
| ·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26-27页 |
| ·区位理论 | 第27-30页 |
| ·工业区位论 | 第27-28页 |
| ·市场区位论 | 第28-30页 |
| ·地域分工理论 | 第30页 |
| 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| 第30-34页 |
| ·梯度理论 | 第30-31页 |
| ·均衡发展理论 | 第31-32页 |
| ·不均衡发展理论 | 第32页 |
| ·增长极理论 | 第32-33页 |
| ·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33页 |
| ·点轴开发理论 | 第33-34页 |
| ·倒‘U’理论 | 第34页 |
| ·规划理论 | 第34-35页 |
| ·城市金字塔与位序—规模律学说 | 第35-36页 |
| 4 县(市)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 | 第36-55页 |
| ·县(市)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构成 | 第36-37页 |
| ·县(市)域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7-40页 |
| ·1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37-39页 |
| ·资源、环境、经济、社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 | 第39-40页 |
| ·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0-49页 |
| ·规模经济原理 | 第40-42页 |
| ·聚集效应原理 | 第42-44页 |
| ·比较优势原理 | 第44-45页 |
| ·外部性原理 | 第45-49页 |
| ·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49-55页 |
| ·县(市)域地区生态系统 | 第49-50页 |
| ·县(市)域地区生态安全承载分析 | 第50-55页 |
| 5 地理信息系统在县(市)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| 第55-63页 |
| ·GIS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新技术手段 | 第55-57页 |
| ·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数据管理功能 | 第56页 |
| ·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 | 第56-57页 |
| ·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规划成果表达功能 | 第57页 |
| ·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过程 | 第57-63页 |
| ·建立地理信息属性数据库 | 第57-58页 |
| ·空间辅助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规划成果图的编制 | 第60-63页 |
| 6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-69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