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导言 | 第8-10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| 2 意念健身术的概述 | 第10-16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生活起源及其概念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体育学特征 | 第11-13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力学特征 | 第11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心理学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生理学特征 | 第12-13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的生化学特征 | 第13页 |
| ·意念健身术与现代社会 | 第13-16页 |
| 3 中外“意念健身术”的历史 | 第16-26页 |
| ·印度意念健身术历史渊源 | 第16-19页 |
| ·古代印度瑜伽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6-17页 |
| ·禅定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7页 |
| ·印度意念健身术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新发展——超觉静坐技术(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简称TM) | 第17-19页 |
| ·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历史 | 第19-26页 |
| ·中国意念健身术的起源 | 第19-20页 |
| ·中国意念健身术的发展演化 | 第20-26页 |
| 4 中外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| 第26-35页 |
| ·印度意念健身术的传统思想及学说 | 第26-31页 |
| ·中国意念健身术中的传统思想和学说 | 第31-35页 |
| 5 现代西方社会对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及由此形成的思想和学说 | 第35-41页 |
| ·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逻辑起点(或称“逻辑原点”) | 第35-36页 |
| ·现代西方研究意念健身术的特点及成果 | 第36-38页 |
| ·西方关于意念健身术的理论学说 | 第38-39页 |
| ·压力——应激理论学说 | 第38-39页 |
| ·第四意识状态学说 | 第39页 |
| ·西方意念健身术科学研究的特点 | 第39-41页 |
| 6 结论与建议 | 第41-44页 |
| ·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·建议 | 第42-44页 |
| 7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8 注释 | 第45-46页 |
| 9 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|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