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4页 |
| 一、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内涵 | 第14-31页 |
| 1. 佛教的基本教义 | 第14-16页 |
| 2. 佛教因果报应论概说 | 第16-19页 |
| 3. 因果报应说的主宰“业” | 第19-26页 |
| 4. 因果报应说要求的个人伦理道德修养 | 第26-30页 |
| 5. 因果报应说的生态坏境内涵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“天人感应”的理论内涵 | 第31-48页 |
| 1. “天人感应”理论概说 | 第32-34页 |
| 2. “天人感应”中的主宰“天” | 第34-41页 |
| 3. “天人感应”的目的“人道” | 第41-44页 |
| 4. “天人感应”的生态环境内涵 | 第44-48页 |
| 三、因果报应与天人感应的相通性 | 第48-73页 |
| 1. 因果报应说中的“业”与天人感应中的“天”的理论相通性 | 第49-67页 |
| 2. 因果报应说与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——有为的“人道” | 第67-72页 |
| 3. 两者在生态环境思想方面的相通性 | 第72-73页 |
| 四、佛教因果报应说对佛教中土化的影响 | 第73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