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述 | 第8页 |
·国内外大气扩散模型 | 第8-10页 |
·传统高斯扩散模型 | 第8页 |
·改进的高斯扩散模型 | 第8-9页 |
·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 | 第9页 |
·特殊环境下适用的模型 | 第9-10页 |
·我国现行法规大气扩散模型 | 第10页 |
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软件 | 第10-14页 |
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软件的研发意义 | 第10页 |
·各种扩散模型的官方预测软件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第三方大气环境预测软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软件的研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4页 |
·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2 法规大气扩散模式计算方法 | 第15-39页 |
·法规大气模式的参数化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坐标变换 | 第16-18页 |
·计算机坐标系与地图坐标系的变换 | 第16-17页 |
·地图坐标系与污染源——风向相对坐标系的变换 | 第17-18页 |
·点源大气扩散预测模式 | 第18-31页 |
·有风时点源扩散模式 | 第18-19页 |
·静小风点源扩散模式 | 第19页 |
·非正常排放模式 | 第19-20页 |
·颗粒物(尘)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长期平均浓度模式 | 第21-23页 |
·有风模式的计算范围 | 第23页 |
·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有风时扩散参数的选取方法 | 第25-29页 |
·混合层高度的计算 | 第29-30页 |
·高程数据对有效源高的修正 | 第30-31页 |
·最大落地浓度的计算 | 第31页 |
·线源模式 | 第31-34页 |
·微元的划分 | 第31-32页 |
·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32-34页 |
·面源(体源)模式 | 第34-36页 |
·点源修正法 | 第34-35页 |
·数值积分算法 | 第35-36页 |
·复合源模式 | 第36-38页 |
·总流程 | 第36-37页 |
·模式选取计算流程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| 第39-61页 |
·开发工具的选择 | 第39页 |
·系统的组成结构 | 第39-40页 |
·用户界面 | 第40-48页 |
·主界面及其特点 | 第40-41页 |
·大气环境模型窗格 | 第41-46页 |
·报告书编辑器 | 第46-48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系统 | 第48-52页 |
·高程信息的获取 | 第48页 |
·TIN的构建 | 第48-51页 |
·平三角形的消除算法 | 第51-52页 |
·任意点处高程的计算 | 第52页 |
·等值线绘图引擎 | 第52-58页 |
·等值线绘图算法概述 | 第53页 |
·等值点的拟合计算 | 第53页 |
·等值线的追踪和绘制 | 第53-54页 |
·等值线绘图程序设计 | 第54-57页 |
·完善等值线绘制引擎 | 第57-58页 |
·基于VSA脚本引擎的自动化系统 | 第58-59页 |
·VBA和VSA | 第58页 |
·VSA引擎在本系统中的作用 | 第58-59页 |
·引入VSA引擎 | 第59页 |
·大气环境模型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4 系统的计算验证与应用 | 第61-84页 |
·计算验证的方法与工具 | 第61页 |
·基本计算参数验证 | 第61-62页 |
·混合层高度的计算 | 第61-62页 |
·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| 第62页 |
·点源模式计算及验证 | 第62-72页 |
·有风模式 | 第62-64页 |
·静小风模式 | 第64-65页 |
·事故排放模式 | 第65-66页 |
·静小风下的事故排放模式 | 第66-67页 |
·颗粒物(尘)模式 | 第67-68页 |
·多气象资料支持下的点源模式 | 第68-72页 |
·线源计算验证 | 第72-73页 |
·面源模式计算对比 | 第73-74页 |
·考虑地形数据时点源的计算 | 第74-77页 |
·VSA脚本的运用实例 | 第77-81页 |
·等浓度曲线制图系统的附加功能运用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 A 标准正态函数计算方法比选 | 第90-96页 |
附录 B 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学算法 | 第96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