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交通体系构建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1页 |
·选题的提出 | 第15-20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的范围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0-26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0-25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9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6-27页 |
·具体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9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第2章 交通矛盾及其影响因素 | 第31-59页 |
·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| 第31-40页 |
·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| 第31-33页 |
·机动化需求集中释放 | 第33-35页 |
·交通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| 第35-36页 |
·普通公共交通萎缩 | 第36-38页 |
·交通法制与安全意识不强 | 第38-39页 |
·交通综合规划水平不高 | 第39-40页 |
·农村交通总体落后 | 第40-45页 |
·交通基础条件薄弱 | 第41-43页 |
·交通投融资渠道不畅 | 第43-44页 |
·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 | 第45-57页 |
·区域交通发展条件差异较大 | 第45-47页 |
·区域交通一体化起步较晚 | 第47-50页 |
·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不同步 | 第50-57页 |
·交通行业与行政区划制约 | 第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3章 多视角和谐交通体系形成机理 | 第59-81页 |
·政治学视角:社会发展的逻辑选择 | 第59-70页 |
·科学发展观的引领 | 第59-61页 |
·交通理念发展的促进 | 第61-65页 |
·社会变迁的推动 | 第65-70页 |
·经济学视角:公共产品特性的约束 | 第70-76页 |
·交通双重公共产品特性 | 第70-72页 |
·交通的竞争性及其管制 | 第72-74页 |
·交通外部性的治理 | 第74-76页 |
·管理学视角:“非零和”博弈的效应 | 第76-79页 |
·交通非合作博弈的均衡 | 第76-78页 |
·交通合作博弈的团体理性 | 第78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4章 和谐交通体系双层进化博弈 | 第81-97页 |
·交通双层进化博弈的理论基础 | 第81-86页 |
·交通双层博弈 | 第81-82页 |
·交通进化博弈 | 第82-83页 |
·交通博弈分析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| 第83-86页 |
·交通双层进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| 第86-92页 |
·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86-88页 |
·交通宏观层次博弈模型 | 第88-89页 |
·交通微观层次博弈模型 | 第89-90页 |
·交通双层次进化博弈模型 | 第90-92页 |
·交通双层进化博弈实践分析 | 第92-94页 |
·交通出行者的“复制动态”效应 | 第92-93页 |
·交通管理部门权力的内部化 | 第93页 |
·政府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缺失 | 第93-94页 |
·交通双层进化博弈均衡的策略 | 第94-96页 |
·加强交通法制化 | 第94-95页 |
·推进交通信息化 | 第95页 |
·增加公共交通产品的供给 | 第95-9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5章 和谐交通体系构建要素与模式 | 第97-126页 |
·国外交通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启示 | 第97-104页 |
·私人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与特征 | 第97-98页 |
·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与特征 | 第98-101页 |
·国外城市交通模式选择的启示 | 第101-104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构成要素 | 第104-115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四个方面与三个层次 | 第104-105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的主体和客体 | 第105-107页 |
·强调公平共享的价值取向 | 第107-109页 |
·坚持尊重自然的发展原则 | 第109-112页 |
·重视交通软环境改善 | 第112-115页 |
·先发展公共交通 | 第115-119页 |
·树立系统化的规划理念 | 第115-116页 |
·实施积极扶植的政策 | 第116-117页 |
·采取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 | 第117页 |
·确立常规公交的主体地位 | 第117-119页 |
·大力发展水路交通 | 第119-123页 |
·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| 第119-120页 |
·提高水运法制化水平 | 第120-121页 |
·充分开发长江黄金水道 | 第121-123页 |
·积极推进综合交通 | 第123-125页 |
·深入改革交通管理体制 | 第123-124页 |
·积极进行运输组织方式创新 | 第124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6章 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 | 第126-152页 |
·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 | 第126-139页 |
·确立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| 第126-130页 |
·采取公交导向开发模式 | 第130-136页 |
·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| 第136-139页 |
·促进绿色交通建设 | 第139-144页 |
·提高交通环境与生态意识 | 第139-141页 |
·制定鼓励节约型交通发展的政策 | 第141-144页 |
·推动交通一体化进程 | 第144-151页 |
·优化泛区域经济布局 | 第144-145页 |
·建立区域和次区域政府协同机制 | 第145-147页 |
·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 | 第147-1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1-152页 |
第7章 和谐交通体系模糊评价 | 第152-183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| 第152-155页 |
·促进交通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| 第152-153页 |
·为和谐交通建设提供努力方向 | 第153页 |
·遵循系统性与可操作的原则 | 第153-155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 | 第155-169页 |
·主观评价指标隶属度分析 | 第155-161页 |
·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| 第161-165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165-169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与模型 | 第169-182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内涵与标定 | 第169-174页 |
·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174-177页 |
·和谐交通体系评价实证 | 第177-1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2-183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83-18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83-186页 |
·本文创新点 | 第186-18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87-1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8-197页 |
致谢 | 第197-19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| 第198-199页 |
附录 | 第199-205页 |
附录1: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Ⅰ | 第199-202页 |
附录2: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Ⅱ | 第202-203页 |
附录3: 和谐交通体系指标评分调查表 | 第203-2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