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·城镇密集区发展及规划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运行的现实之困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·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小结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检索查阅法 | 第16页 |
·系统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历史考察对比分析法 | 第17页 |
·跨学科综合分析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主题介定 | 第19-30页 |
·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9-25页 |
·区域联系的相关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博弈论 | 第20-22页 |
·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治理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主题界定 | 第25-28页 |
·城镇密集区 | 第25-27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 | 第27-28页 |
·规划的决策机制 | 第28页 |
·小结 | 第28-30页 |
3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审视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 | 第30-42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与公共政策 | 第30-31页 |
·什么是公共政策 | 第30-31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| 第31页 |
·中国城镇密集区规划的实践与运行现状 | 第31-33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日趋复杂化的政策环境 | 第33-37页 |
·区域一体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| 第33-34页 |
·加快发展仍然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 | 第34-35页 |
·行政离心化与行政区经济的运行格局 | 第35页 |
·部门分割,互相制肘,难以协调和联动 | 第35-36页 |
·社会多元化的趋势 | 第36-37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自身的问题 | 第37-41页 |
·规划编制的技术性主导 | 第38页 |
·自上而下支配式的规划制定 | 第38-39页 |
·单一部门统筹空间资源的设想难以实现 | 第39-40页 |
·政府主导的单一政策主体,企业和公众参与程度低 | 第40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构建复合型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主体 | 第42-52页 |
·构建复合型规划决策主体的意义 | 第43-44页 |
·复合型主体可以破解规划缺失统一政策主体的瓶颈 | 第43页 |
·复合型主体赋予规划实施的能力 | 第43-44页 |
·复合型的决策主体结构 | 第44-46页 |
·纵向的政府体系:不同等级的政府之间 | 第44-45页 |
·水平的治理结构:政府、企业和社会 | 第45-46页 |
·规划决策中复合型决策主体间的关系与管理机制 | 第46-50页 |
·政府间的博弈 | 第46-48页 |
·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及管理 | 第48-49页 |
·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和监督关系 | 第49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-52页 |
5 参与式的城镇密集区规划的决策机制 | 第52-67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的参与界定 | 第52-56页 |
·参与决策的方式 | 第52-54页 |
·参与决策的途径 | 第54-56页 |
·城镇密集区规划决策的参与主体与参与目标 | 第56-59页 |
·规划决策的组织机构 | 第57-58页 |
·规划决策的利益相关者 | 第58页 |
·规划决策的参与目标 | 第58-59页 |
·决策的程序控制 | 第59-66页 |
·提出规划目标——确定利益边界 | 第60-61页 |
·规划方案设计——大胆假设 | 第61-62页 |
·规划方案的评估与选择——小心求证 | 第62-65页 |
·规划合法化——权威的作用 | 第65-66页 |
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6 结语 | 第67-69页 |
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·尚未解决的问题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5-76页 |
附录2 图表目录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