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批评标准:“感情的型” | 第10-21页 |
第一节 “感情的型”的诗学内涵与人学意蕴 | 第11-14页 |
一、“感情的型”是一种情感类型 | 第11-12页 |
二、“感情的型”代表着对人性的终极探寻 | 第12-14页 |
三、“感情的型”是一种艺术造型 | 第14页 |
第二节 对社会历史批评标准的矫正:与茅盾和周扬批评方法的比较 | 第14-21页 |
一、李长之的审美态度:反功利,追求理想 | 第15页 |
二、文学和纯文艺的区分:李长之和茅盾批评方法比较 | 第15-18页 |
三、功利与反功利:李长之与周扬批评方法比较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传记批评:李长之的批评实践 | 第21-29页 |
第一节 浪漫主义精神观照下的传记批评 | 第21-25页 |
一、《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》:飞扬态肆的狂人 | 第21-22页 |
二、《屈原与孔子》:伟大的呆子 | 第22-24页 |
三、《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》:不朽的诗人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《鲁迅批判》的价值 | 第25-29页 |
一、鲁迅作品中“感情的型”:爱而失望着 | 第25-27页 |
二、“同情与真”的鲁迅:伟大的战士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李长之的文化思想脉络 | 第29-38页 |
第一节 李长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| 第29-35页 |
一、李长之眼中的儒家思想 | 第29-30页 |
二、李长之眼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| 第30-35页 |
第二节 李长之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借鉴 | 第35-38页 |
一、理想中的人 | 第35-37页 |
二、李长之对德国古典精神的运用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40页 |
一、“感情的型”——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有益补充 | 第38页 |
二、启示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