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前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庄子心性思想产生的时代场景和理论渊源 | 第8-12页 |
·政治动荡与礼乐崩坏的社会背景 | 第8-9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的理论基础:道论 | 第9-12页 |
第二章 庄子心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12-20页 |
·庄子对性的阐释 | 第12-14页 |
·庄子对心的阐释 | 第14-17页 |
·性与心的关系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庄子心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| 第20-24页 |
·超越善恶 | 第20-21页 |
·主张无为,追求“至德之世” | 第21-22页 |
·心灵开放的精神自由 | 第22-24页 |
第四章 庄子心性思想对老子心性思想的超越 | 第24-28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实现了对老子心性思想的根源的超越 | 第24-25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实现了对老子心性思想的内涵的超越 | 第25-26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实现了对老子心性思想的修养方法的超越 | 第26-28页 |
第五章 庄子心性思想与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比较 | 第28-31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与先秦儒家心性思想在形成基础上的比较 | 第28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与先秦儒家心性思想在追求境界上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与先秦儒家心性思想在修养方法上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第六章 庄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开掘 | 第31-34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的历史评价 | 第31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庄子心性思想的现代意义开掘 | 第32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致谢 | 第36-3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