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制动系统论文

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再生制动防抱死系统的研究

提要第1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21页
   ·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再生制动的意义第8-9页
   ·再生制动基本原理第9-11页
   ·再生制动对车辆制动性能的影响第11-12页
   ·国内外有关再生制动的发展研究情况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国外有关再生制动的发展研究情况第12-14页
     ·国内有关再生制动的发展研究情况第14-15页
   ·制动防抱死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第15-20页
     ·基本工作原理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ABS发展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·ABS理论发展第19-20页
   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-21页
第二章 传统制动及再生制动理论第21-30页
   ·传统制动理论分析第21-26页
     ·制动稳定性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·制动力分配和制动防抱死控制第24-26页
   ·再生制动理论第26-29页
     ·双轴并联混合动力基本结构[8]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再生制动工作过程第27-29页
   ·本章小节第29-30页
第三章 混合动力客车制动系统方案第30-42页
   ·混合动力汽车制动系统的要求第30页
   ·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制动系统的结构第30-40页
     ·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第30-32页
     ·机械气压制动系统组成第32-33页
     ·轮速传感器第33页
     ·控制器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比例继动阀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制动阀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压力调节器第37-39页
     ·制动踏板位置传感器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压力传感器第40页
     ·变速器挡位传感器第40页
   ·制动系统工作过程第40-4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1-42页
第四章 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第42-58页
   ·制动力分配策略第42-49页
     ·最大制动能量回收制动力分配策略第44-46页
     ·理想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策略第46-49页
   ·电池再生制动功率的确定第49页
   ·电机再生制动功率的确定第49-50页
   ·电机再生制动力矩的控制策略第50-52页
   ·ABS控制策略第52-57页
     ·高附着系数路面ABS控制策略第52-53页
     ·低附着系数路面ABS控制策略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对接附着系数路面ABS控制策略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再生制动ABS控制策略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最大再生制动力矩门限值第56-5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五章 汽车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第58-70页
   ·汽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第58-66页
     ·传动系模型第59页
     ·轮胎模型第59-62页
     ·侧偏角和动载荷的计算第62-65页
     ·制动器模型第65页
     ·整车运动学方程第65-66页
   ·再生制动系统模型第66-68页
     ·电机模型第66-67页
     ·电池模型第67页
     ·制动踏板模型第67-68页
   ·整车参数第68-6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六章 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0-85页
   ·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下的仿真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  ·制动时间的比较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制动力矩的比较第71页
     ·电池SOC变化的比较第71-72页
   ·最大制动能量回收策略下仿真结果的比较第72-74页
     ·制动时间的比较第72-73页
     ·制动力矩的比较第73页
     ·电池SOC变化的比较第73-74页
   ·较低制动强度下两种控制策略的比较第74页
     ·制动时间的比较第74页
     ·制动力矩的比较第74页
     ·电池SOC的比较第74页
   ·较高制动强度下两种控制策略的比较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制动时间的比较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制动力矩的比较第75页
     ·电池SOC的比较第75页
   ·ABS仿真图形第75-83页
     ·高附着系数路面仿真结果第75-78页
     ·低附着系数路面仿真结果第78-81页
     ·由高附着到低附着系数路面仿真结果第81-8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七章 全文总结第85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89页
摘要第89-92页
ABSTRACT第92-95页
致谢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柔性集成技术研究及其在水文数据挖掘中的应用
下一篇:百脉根中脱氧葡萄糖筛选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录因子CBF1的转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