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引言 | 第10-13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22页 |
| ·EMS现状与趋势 | 第13-18页 |
| ·EMS概述 | 第13-15页 |
| ·EMS市场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EMS产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| 第17-18页 |
| ·EMS的国外研究情况 | 第18-19页 |
| ·EMS的国内研究情况 | 第19-21页 |
| ·本文主要工作 | 第21-22页 |
| 2 UECU总体设计 | 第22-40页 |
| ·UECU的设计思想 | 第22-28页 |
| ·UECU的硬件设计 | 第28-33页 |
| ·电源模块 | 第30页 |
| ·微控制器模块 | 第30页 |
| ·输入模块 | 第30-31页 |
| ·输出模块 | 第31-33页 |
| ·UECU的软件设计 | 第33-36页 |
| ·汽车电控软件的新问题 | 第33-34页 |
| ·UECU的底层软件包 | 第34-35页 |
| ·UECU的应用软件 | 第35页 |
| ·UECU的标定软件 | 第35-36页 |
| ·UECU的创新性 | 第36-40页 |
| 3 UECU底层软件研究与开发 | 第40-61页 |
| ·嵌入式底层软件开发原理 | 第40-46页 |
| ·嵌入式软件的RTOS开发原理 | 第40-41页 |
| ·OSEK标准和OSEKOS | 第41-46页 |
| ·DuduOSEK软件设计研究 | 第46-54页 |
| ·任务管理 | 第46-48页 |
| ·策略调度 | 第48-51页 |
| ·中断处理 | 第51页 |
| ·事件机制 | 第51-52页 |
| ·资源管理 | 第52-53页 |
| ·警报器 | 第53-54页 |
| ·消息 | 第54页 |
| ·错误处理 | 第54页 |
| ·使用DuduOSEK的软件与前后台式的软件比较 | 第54-56页 |
| ·底层基础软件BSFU | 第56-58页 |
| ·底层诊断软件DSFU | 第58-61页 |
| ·诊断策略分类 | 第58页 |
| ·故障数组赋值策略 | 第58-59页 |
| ·故障指示灯点亮策略(屏蔽功能) | 第59页 |
| ·诊断子模块使能策略 | 第59页 |
| ·持续故障和间歇故障的判定策略 | 第59-61页 |
| 4 UECU标定系统设计 | 第61-94页 |
| ·标定系统研究 | 第61-63页 |
| ·汽车电子通讯技术研究 | 第63-70页 |
| ·CAN通讯技术背景 | 第63页 |
| ·CAN 2.0B的报文/帧格式 | 第63-65页 |
| ·J1939 | 第65-66页 |
| ·CCP | 第66-67页 |
| ·CANopen | 第67-68页 |
| ·JKUCAN通讯协议 | 第68-69页 |
| ·KWP2000通讯协议 | 第69-70页 |
| ·CRU通讯模块设计 | 第70-76页 |
| ·CRU的硬件设计 | 第70页 |
| ·CRU的软件设计 | 第70-75页 |
| ·CRU系统测试 | 第75-76页 |
| ·Foreground2.1标定软件 | 第76-86页 |
| ·Foreground2.1设计 | 第76-79页 |
| ·功能实现 | 第79-83页 |
| ·软件加密 | 第83页 |
| ·帮助文档制作 | 第83-84页 |
| ·安装文件制作 | 第84页 |
| ·附加工具 | 第84-86页 |
| ·Foreground On Kline1.0标定软件 | 第86-94页 |
| 5 UECU测控系统设计 | 第94-116页 |
| ·测控系统原理 | 第94-99页 |
| ·测控系统研究 | 第94-96页 |
| ·测控系统基本特性概述 | 第96-97页 |
| ·测控系统静态特性 | 第97页 |
| ·测控系统动态特性 | 第97-98页 |
| ·测控系统原理在EMS领域的应用 | 第98-99页 |
| ·MCS系统设计 | 第99-103页 |
| ·MCS用于HIL仿真设计 | 第99-100页 |
| ·MCS用于上车实测设计 | 第100-101页 |
| ·MCS系统软件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| ·QQ0.8L汽油机实测情况 | 第103-108页 |
| ·MCS用于HIL仿真结果 | 第103-105页 |
| ·MCS用于上车实测结果 | 第105-108页 |
| ·共轨柴油机HIL仿真 | 第108-114页 |
| ·ECD-U2系统介绍 | 第109-110页 |
| ·共轨柴油机HIL实现方法 | 第110-112页 |
| ·仿真系统的动力模型 | 第112-113页 |
| ·仿真结果 | 第113-114页 |
| ·MCS系统的创新性 | 第114-116页 |
| 6 基于UECU的单体泵柴油机研究 | 第116-154页 |
| ·单体泵柴油机控制策略 | 第116-143页 |
| ·总体构架 | 第116-121页 |
| ·EMS的脉谱 | 第121-125页 |
| ·EMS系统柴油机工况策略 | 第125-140页 |
| ·其他系统的脉谱 | 第140-141页 |
| ·其他系统策略 | 第141-143页 |
| ·平均值模型 | 第143-150页 |
| ·单体泵模型 | 第144-145页 |
| ·压气机模型 | 第145-146页 |
| ·中冷器模型 | 第146页 |
| ·发动机模型 | 第146-148页 |
| ·排气管模型 | 第148页 |
| ·涡轮模型 | 第148-149页 |
| ·发动机及涡轮增压器动力学模型 | 第149-150页 |
| ·模型的MATLAB实现 | 第150页 |
| ·实验验证 | 第150-153页 |
| ·小结 | 第153-154页 |
| 7 基于UECU的共轨柴油机研究 | 第154-170页 |
| ·共轨柴油机控制策略 | 第154-155页 |
| ·经典控制模型 | 第155-162页 |
| ·台架试验标定起动工况 | 第162-164页 |
| ·共轨压力影响 | 第162-163页 |
| ·起动工况结束的转速参数的影响 | 第163-164页 |
| ·失火分析 | 第164页 |
| ·标定结果 | 第164页 |
| ·台架匹配试验恢复原机动力性能 | 第164-169页 |
| ·功率点的匹配 | 第165-166页 |
| ·扭矩点的匹配 | 第166-168页 |
| ·外特性线 | 第168-169页 |
| ·小结 | 第169-170页 |
| 结论 | 第170-1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1-178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78-180页 |
| 致谢 | 第180-181页 |
| 创新点摘要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