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IEEE802.11 DCF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适应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协议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6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2-13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产生 | 第12页 |
·无线传感器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MAC层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地位及其要求 | 第14页 |
·MAC层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地位 | 第14页 |
·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的要求 | 第14页 |
·本文的工作与文章组织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 | 第16-25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| 第16-19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| 第16-17页 |
·无线传感器节点结构 | 第17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 | 第17-19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| 第19-22页 |
·与现有无线网络的区别 | 第19页 |
·传感节点的限制 | 第19-20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| 第20-22页 |
·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| 第22-24页 |
·军事应用 | 第22-23页 |
·环境科学 | 第23页 |
·医疗健康 | 第23-24页 |
·空间探索 | 第24页 |
·其他商业应用 | 第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 | 第25-35页 |
·概述 | 第25页 |
·IEEE 802.11 MAC协议 | 第25-28页 |
·IEEE 802.11 MAC协议的点协调 | 第26页 |
·IEEE 802.11 MAC协议的分布式协调 | 第26-28页 |
·DCF下的载波侦听机制 | 第26-27页 |
·DCF下的基本访问机制 | 第27页 |
·DCF的应答与预留机制 | 第27-28页 |
·IEEE 802.15.4 标准协议 | 第28-30页 |
·IEEE 802.15.4 网络的拓扑结构 | 第29页 |
·IEEE 802.15.4 网络协议栈 | 第29-30页 |
·IEEE 802.15.4 的MAC子层 | 第30页 |
·已有无线传感器 MAC协议 | 第30-33页 |
·S-MAC协议 | 第31页 |
·T-MAC协议 | 第31-32页 |
·SIFT协议 | 第32页 |
·基于时分复用的MAC协议 | 第32-33页 |
·基于分簇网络的MAC协议 | 第32-33页 |
·DEANA协议 | 第33页 |
·其它类型的MAC协议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环境 | 第35-42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 | 第35-36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无线模块 | 第35-36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处理器及其它 | 第36页 |
·常见的节点介绍 | 第36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环境 | 第36-41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开发环境 | 第37-38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简介 | 第38-41页 |
·TOSSIM简介 | 第39-40页 |
·OPNET简介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自适应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协议 | 第42-56页 |
·问题引入与简介 | 第42-43页 |
·AERAID-MAC的节能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耗来源 | 第43-45页 |
·相应的节能策略 | 第45-46页 |
·拓扑感知和延时 | 第46页 |
·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协议 | 第46-48页 |
·AERAID-MAC的数据结构 | 第47-48页 |
·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 | 第48页 |
·生成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层次树 | 第48页 |
·紧急上报概述 | 第48页 |
·兴趣命令概述 | 第48页 |
·有关算法详述 | 第48-52页 |
·紧急上报的转发过程 | 第48-49页 |
·邻居发现算法 | 第49页 |
·邻居表形成算法 | 第49-51页 |
·链路形成算法 | 第51页 |
·链路检查和链路恢复算法 | 第51-52页 |
·数据融合算法 | 第52页 |
·能量消耗和延时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仿真结果与比较 | 第53-56页 |
第六章 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协议中的时钟同步算法 | 第56-64页 |
·问题引入与简介 | 第56-57页 |
·相关的时钟同步协议与算法 | 第57-59页 |
·时钟同步问题的实现 | 第57页 |
·目前常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钟同步算法 | 第57-59页 |
·基于发送者同步模型的算法 | 第57页 |
·基于发送者─接收者交互的同步算法 | 第57-58页 |
·基于两个接收者交互同步的算法 | 第58-59页 |
·虚拟时戳与父亲责任链同步算法概述 | 第59-62页 |
·虚拟时戳与父亲责任链同步算法简述 | 第59页 |
·虚拟时戳与父亲责任链同步算法相关数据结构 | 第59-60页 |
·虚拟时戳与父亲责任链时钟同步算法 | 第60-61页 |
·单跳虚拟时戳算法 | 第60页 |
·多跳的父亲责任链时钟同步 | 第60-61页 |
·携子寻父及其它支撑算法 | 第61-62页 |
·链路检查算法 | 第61页 |
·携子寻父算法 | 第61页 |
·兄弟间同步算法 | 第61页 |
·新加入节点的时钟调整同步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比较与结论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配置与结果 | 第62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七章 有关数据包与相关算法伪码 | 第64-68页 |
·有关数据包帧格式 | 第64-66页 |
·与 IEEE 802.11兼容的数据包 | 第64-65页 |
·RTS即发送请求帧格式 | 第64页 |
·CTS帧与ACK帧格式 | 第64-65页 |
·其他数据帧格式 | 第65-66页 |
·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有关数据帧格式 | 第65-66页 |
·虚拟时戳与父亲责任链有关数据帧格式 | 第66页 |
·有关算法伪码 | 第66-68页 |
·紧急上报与兴趣命令部分伪码 | 第66-68页 |
第八章 结束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