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1. 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基本理论文献综述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-13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基本理论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制度的特征 | 第9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制度的价值 | 第9-10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追偿权的行使 | 第10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的性质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2. 我国的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制度及制度产生背景 | 第13-21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·对被保险人的界定 | 第13页 |
·对于第三者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·对保障范围的界定 | 第14页 |
·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产生背景 | 第14-19页 |
·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 | 第14-15页 |
·机动车驾驶员年龄、驾龄相对集中 | 第15页 |
·交通事故发生情况 | 第15-17页 |
·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》的出台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新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的出台 | 第18-19页 |
·我国现行的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制度 | 第19-20页 |
·强制三责险与商业三责险的比较 | 第20-21页 |
3. 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现存问题分析 | 第21-26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经营模式不明确 | 第21-22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与受害人的其他财产保险、医疗保险分摊问题 | 第22页 |
·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·未设置免赔额或免赔率 | 第23页 |
·对于高风险汽车的保障 | 第23-24页 |
·费率方面的不足 | 第24-26页 |
·基础费率厘定方面的不足 | 第24页 |
·浮动费率方面的不足 | 第24-26页 |
4. 可供我国借鉴的外部经验 | 第26-36页 |
·美国机动车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 | 第26-28页 |
·英国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 | 第28-30页 |
·法国机动车强制三者险 | 第30-31页 |
·德国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 | 第31-32页 |
·日本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 | 第32-33页 |
·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 | 第33-34页 |
·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强制三者险业务比较 | 第34-36页 |
5. 对我国机动车强制三者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| 第36-51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的经营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建立机动车强制三者险赔偿基金 | 第37-38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赔偿基金的资产结构 | 第37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赔偿基金的营运方式 | 第37-38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不负责财产损失 | 第38-39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与受害人的医疗保险分摊的问题 | 第39页 |
·解决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不足的措施 | 第39-40页 |
·拓宽基金的来源 | 第39-40页 |
·明确基金管理的主体 | 第40页 |
·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运作模式 | 第40页 |
·借鉴法国强制三者险的“自动续保”制度,保证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| 第40页 |
·降低运营成本 | 第40-41页 |
·对于机动车强制三责险设置免赔额或免赔率 | 第41页 |
·降低服务成本 | 第41页 |
·对于高风险汽车的保障 | 第41-42页 |
·利用再保险来分散风险 | 第42页 |
·对于强制三者险费率的完善 | 第42-51页 |
·机动车强制三者险的费率定价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基础费率的厘定 | 第43-45页 |
·浮动费率中引入BMS(奖惩系统)模型 | 第45-51页 |
总结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后记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