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疏体画格的历史流变及其思想渊源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引言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“画分二体” | 第7-16页 |
·汉代粗放简略的绘画风格 | 第7-8页 |
·六朝简淡玄远的美学思想 | 第8-10页 |
·玄学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| 第8-10页 |
·佛学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| 第10页 |
·绘画的自觉与魏晋精神 | 第10-13页 |
·魏晋绘画和品评的新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魏晋画评标准的来源及影响 | 第12-13页 |
·张僧繇与“疏体画”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“疏密并茂” | 第16-21页 |
·唐代灿烂求备的绘画风格 | 第16-18页 |
·唐代绘画的新风貌 | 第16页 |
·吴道子与“吴家样” | 第16-18页 |
·唐代“集大成”的绘画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《历代名画记》的思想来源 | 第18-19页 |
·张彦远的“自然”与“顿悟”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“疏”易达“逸” | 第21-28页 |
·“逸”的产生 | 第21-23页 |
·“逸”的探源 | 第21-22页 |
·“逸品”的提出 | 第22-23页 |
·疏体与逸品的相交点 | 第23-25页 |
·“逸格”的定位 | 第23-24页 |
·“逸格”的内涵 | 第24-25页 |
·疏体与逸气的相交点 | 第25-28页 |
·“逸品”的发展与变化 | 第25-26页 |
·“逸气”的内涵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“疏”以“写意” | 第28-35页 |
·疏体画与写意画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·写意画的“简”与“疏” | 第28-29页 |
·“写”与“意”的探源 | 第29-30页 |
·山水画的“写意”目的 | 第30-33页 |
·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 | 第30-32页 |
·山水画旨趣的“形似之外” | 第32-33页 |
·“山水之变”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结论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9-40页 |
致谢部分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