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导论 | 第9-17页 |
| 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9-13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四、研究目的、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(一)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| 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五、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| (一) 研究的难点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页 |
| 第一章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7-22页 |
| 一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(一) 主体性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主体性的特征 | 第19页 |
| 二、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| 第19-22页 |
| (一)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警察院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| 第22-32页 |
| 一、道德、道德教育与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道德与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道德教育与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主体性缺失是警察院校道德教育实效差的重要原因 | 第24-27页 |
| (一) 忽视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| 第25页 |
| (二) 泛政治化,忽视主体的道德生活需求 | 第25-26页 |
| (三) 重强制性灌输,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主体性道德教育是警察院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| 第27-30页 |
| (一) 我国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历史发展趋势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国外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借鉴 | 第28-30页 |
| 四、警察院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 | 第30-32页 |
| (一) 警察院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30-31页 |
| (二) 警察院校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客观需要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警察院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 | 第32-47页 |
| 一、警察院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 | 第32-37页 |
| (一) 提升学生需要层次,激发学生行为动机 | 第33-34页 |
| (二) 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| 第34-35页 |
| (三)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| 第35-36页 |
| (四)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警察院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| 第37-42页 |
| (一)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| 第37-38页 |
| (二)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、自我教育 | 第38-39页 |
| (三) 加强和改进主体性道德实践 | 第39-41页 |
| (四) 营造主体性道德环境,创造主体性道德氛围 | 第41-42页 |
| 三、警察院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师生关系 | 第42-43页 |
| 四、警察院校主体性道德教育评价 | 第43-47页 |
| (一)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| 第43-44页 |
| (二) 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评价过程 | 第44页 |
| (三) 主体性道德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注释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| 第52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