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提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5页 |
表格目录 | 第15-17页 |
图像目录 | 第17-23页 |
凡例 | 第23-25页 |
引言 | 第25-42页 |
一、研究意义及目标 | 第25-27页 |
二、研究的路径、步骤和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| 第27-29页 |
三、有关冕服制度的资料情况以及研究状况的考察 | 第29-38页 |
四、关于论文的基本结构、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 | 第38-42页 |
上编 冕服的起源、形成与演变 | 第42-158页 |
第一章 冕服的起源与形成 | 第42-87页 |
第一节 冕服的起源 | 第42-44页 |
一、原始时期服装之起源 | 第42-43页 |
二、冕服起源的相关资料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冕服的形成 | 第44-85页 |
一、冕服种类及其穿着者之身份 | 第44-46页 |
二、天子吉、凶衣服 | 第46-50页 |
三、天子大裘冕 | 第50-70页 |
四、《周礼》中的冕服 | 第70-85页 |
第三节 冕服形成之文化意蕴 | 第85-87页 |
第二章 历代冕服制度及演变 | 第87-158页 |
第一节 冕服之发展前期:秦汉至唐代的冕服 | 第87-113页 |
一、永平二年之前的秦汉时期服装 | 第88-96页 |
二、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| 第96-107页 |
三、隋唐时期 | 第107-113页 |
第二节 冕服之定着化及简化时期:五代~明 | 第113-134页 |
一、五代十国(902~979)至宋(960~1279) | 第114-123页 |
二、辽(907~1125) | 第123-125页 |
三、金(1115~1234) | 第125-126页 |
四、元(1279~1368) | 第126-130页 |
五、明(1368~1644) | 第130-134页 |
第三节 冕服之废止及换身复活时期:清~民国三年 | 第134-144页 |
一、清(1644~1911):冕服制度之废止 | 第135-137页 |
二、中华民国(1912~) | 第137-144页 |
第四节 冕服演变表 | 第144-158页 |
一、历代帝王服装种类及穿用场合演变表 | 第144-150页 |
二、历代帝王冕服种类及构成演变表 | 第150-156页 |
三、各朝代皇帝冕服制度上的特点表 | 第156-158页 |
下编 冕服的构成要件和文章 | 第158-374页 |
第一章 冕服的构成要件 | 第158-306页 |
第一节 要件之构成 | 第158-164页 |
第二节 冕冠 | 第164-201页 |
第三节 服装 | 第201-239页 |
一、衣裳 | 第201-218页 |
二、中衣 | 第218-229页 |
三、袴 | 第229-230页 |
四、袜 | 第230-233页 |
五、舄 | 第233-239页 |
第四节 饰品类 | 第239-306页 |
一、腰带 | 第239-251页 |
二、蔽膝 | 第251-261页 |
三、佩玉 | 第261-270页 |
四、绶 | 第270-290页 |
五、圭 | 第290-300页 |
六、剑 | 第300-306页 |
第二章 十二文章 | 第306-374页 |
第一节 有关十二文章的概念、定义及其意蕴 | 第306-310页 |
一、有关概念的定义 | 第306-308页 |
二、意蕴 | 第308-310页 |
第二节 有关章目、章次诸说 | 第310-320页 |
一、章目、章次之诸说 | 第310-319页 |
二、历代演变 | 第319-320页 |
第三节 文章在服装上的排列 | 第320-330页 |
一、明之前的演变概述 | 第320-322页 |
二、明代文章排列 | 第322-327页 |
三、清与民国三年制度中的文章排列 | 第327-330页 |
第四节 表现形式之意蕴及历代演变 | 第330-336页 |
一、表现形式之意蕴 | 第331-332页 |
二、历代演变 | 第332-336页 |
第五节 关于十二文章的构成 | 第336-374页 |
一、自然临摹类 | 第336-357页 |
二、主观创造类 | 第357-374页 |
讨论和结语 | 第374-379页 |
第一章 讨论 | 第374-376页 |
第二章 结语 | 第376-3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9-385页 |
附录1:冕服相关文献记载校勘表 | 第385-386页 |
附录2: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之校勘改订 | 第386-389页 |
致谢 | 第389-3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