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7-45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7-19页 |
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提出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POPs污染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典型POPs—多环芳烃类的性质 | 第19-21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分类、来源及性质 | 第19-20页 |
·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归宿 | 第20-21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分布研究 | 第21-34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的预处理方法研究 | 第21-27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分析方法研究 | 第27-30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| 第30-34页 |
·多环芳烃类物质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规律研究 | 第34-42页 |
·吸附作用模型 | 第35-37页 |
·吸附影响因素 | 第37-40页 |
·吸附机理方法研究 | 第40-42页 |
·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42-4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2-45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5-55页 |
·目标分析物 | 第45-46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46-50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46-47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47-49页 |
·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49-5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50-53页 |
·固相萃取操作 | 第50页 |
·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吸附试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3-55页 |
第3章 SPE-HPLC测定水中痕量PAHS方法的建立 | 第55-83页 |
·测定PAHs的HPLC方法的建立 | 第55-61页 |
·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| 第56-58页 |
·工作曲线绘制 | 第58-60页 |
·仪器检测限 | 第60页 |
·精密度 | 第60-61页 |
·水中痕量多环芳烃的离线固相萃取法研究 | 第61-66页 |
·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| 第62-65页 |
·离线SPE-HPLC全过程标准工作曲线 | 第65页 |
·方法检测限 | 第65页 |
·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| 第65-66页 |
·水中痕量PAHs的在线固相萃取-液相色谱法研究 | 第66-72页 |
·在线SPE-HPLC方法原理 | 第67-68页 |
·在线SPE-HPLC条件的优化 | 第68-70页 |
·标准工作曲线 | 第70页 |
·方法检测限 | 第70-71页 |
·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| 第71-72页 |
·离线法与在线法的比较 | 第72-80页 |
·色谱图 | 第72-74页 |
·方法检测限、标准工作曲线比较 | 第74页 |
·精密度、准确度比较 | 第74-76页 |
·离线法和在线法测定实际水样的应用性比较 | 第76-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第4章 SPE-HPLC法对黄浦江水体痕量PAHS分布研究 | 第83-103页 |
·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| 第84-86页 |
·采样点设计 | 第84-85页 |
·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| 第85-86页 |
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(QA/QC) | 第86页 |
·实际水样中多环芳烃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| 第86-92页 |
·实际水样中多环芳烃的定性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黄浦江地表水PAHs赋存水平 | 第89-92页 |
·黄浦江水体PAHs时空分布特征 | 第92-97页 |
·黄浦江地表水PAHs赋存空间变化 | 第93-95页 |
·黄浦江地表水PAHs赋存季节变化 | 第95-97页 |
·黄浦江水体PAHs源与汇分析 | 第97-100页 |
·黄浦江水体PAHs源分析 | 第97-98页 |
·黄浦江水体PAHs汇分析 | 第98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3页 |
第5章 沉积物对菲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103-117页 |
·沉积物的采集和处理 | 第104-105页 |
·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 | 第105-107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07页 |
·沉积物的等温吸附试验 | 第107-110页 |
·沉积物对菲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| 第107-108页 |
·沉积物对菲的等温吸附曲线 | 第108-110页 |
·吸附影响试验研究 | 第110-114页 |
·pH值的影响 | 第110页 |
·离子强度的影响 | 第110-112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112-113页 |
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第6章 腐殖酸对菲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117-133页 |
·沉积物中腐殖酸的提取 | 第118-120页 |
·腐殖酸的等温吸附试验 | 第120-124页 |
·腐殖酸对菲吸附容量的比较 | 第120-121页 |
·腐殖酸对菲的等温吸附模型 | 第121-122页 |
·初始浓度对等温吸附模型的影响 | 第122-124页 |
·吸附影响试验研究 | 第124-131页 |
·温度对腐殖酸吸附菲性能的影响 | 第125-126页 |
·离子强度对腐殖酸吸附菲性能的影响 | 第126-127页 |
·共存污染物对腐殖酸吸附菲性能的影响 | 第127-1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第7章 腐殖酸结构对菲吸附性能影响机制研究 | 第133-155页 |
·表面形貌特征 | 第133-136页 |
·台式显微镜 | 第133-134页 |
·原子力显微镜 | 第134-136页 |
·元素分析 | 第136-13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36-139页 |
·分子量分布 | 第139-143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39-14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40-143页 |
·紫外-可见光谱 | 第143-14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4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43-146页 |
·FTIR红外光谱及基团分析 | 第146-14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46-1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47-149页 |
·~(13)C核磁共振 | 第149-152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49-152页 |
·综合分析 | 第152-1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4-15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5-159页 |
·结论 | 第155-158页 |
·展望 | 第158-159页 |
致谢 | 第159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81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