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2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·抗性评价方法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田间设计 | 第21页 |
| ·抗性评价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诱导抗性机制研究 | 第23-27页 |
| ·试验化学试剂的配制 | 第23页 |
| 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3-25页 |
| ·多酚氧化酶(PPO)活性测定 | 第24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测定 | 第24页 |
| ·过氧化氢酶(CAT)的活性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苯丙氨酸解氨酶(PAL)的活性测定 | 第25页 |
| ·芦竹碱(gramine)含量测定 | 第25页 |
| ·室内试验设计 | 第25-27页 |
| ·诱导山羊草产生抗性的虫口阈值 | 第25页 |
| ·蚜虫取食山羊草产生诱导抗性的时间阈值 | 第25-2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9页 |
| ·三种抗性评价方法对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 | 第27-29页 |
| ·利用蚜量比值对5种山羊草抗性鉴定结果 | 第27页 |
| ·利用受害斑点面积对5种山羊草进行抗性鉴定 | 第27-28页 |
| ·利用单位面积叶绿素比值对5种山羊草进行抗性鉴定 | 第28-29页 |
| ·三种鉴定方法之间的分析比较 | 第29页 |
| ·各种生化物质测定结果 | 第29-39页 |
| ·PPO活性变化及与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POD活性变化及与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CAT活性变化及与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PAL活性变化及与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32页 |
| ·三种酶活提高率与蚜量比值、受害斑点面积的关系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芦竹碱含量的变化及与山羊草抗禾谷缢管蚜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诱导山羊草产生抗性的虫口数阈值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蚜虫取食诱导山羊草产生抗性的时间阈值分析 | 第36-39页 |
| 3 结论与讨论 | 第39-44页 |
| ·5种山羊草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鉴定 | 第39页 |
| ·诱导性抗性机制研究 | 第39-42页 |
| ·PPO、POD、CAT及PAL的诱导性抗蚜机制 | 第40-41页 |
| ·芦竹碱的诱导性抗蚜分析 | 第41页 |
| ·蚜虫取食诱导山羊草产生抗性的虫口阈值、时间阈值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| 4 展望 | 第44-45页 |
| 5 参考文献 | 第45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