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导论:惩罚的政治伦理论证的两种取向 | 第14-28页 |
第一节 以主体间性道德为本位的惩罚观——从赔偿、报应到恢复 | 第16-22页 |
一、赔偿(restitution) | 第16-17页 |
二、报应(retribution) | 第17-20页 |
三、恢复性正义(restorative justice)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以主体性道德为本位的惩罚观——功利与改造 | 第22-28页 |
一、功利(utilitarianism) | 第23-25页 |
二、改造(reform)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柏拉图惩罚思想的缘起——古典传统:惩罚与主体间道德 | 第28-46页 |
第一节 惩罚与强者一阶价值 | 第29-33页 |
一、史诗中的一阶价值 | 第29-30页 |
二、报复 | 第30-32页 |
三、责任与受谴责性(responsibility and culpability)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惩罚与弱者主体间正义道德 | 第33-39页 |
一、正义的发展 | 第33-36页 |
二、惩罚报应 | 第36-38页 |
三、神作为惩罚者的意义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智者对弱者主体间正义道德的挑战 | 第39-46页 |
一、启蒙 | 第40-42页 |
二、还原 | 第42-43页 |
三、机会主义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柏拉图惩罚思想的伦理基础——主体道德论 | 第46-69页 |
第一节 无人自愿作恶 | 第47-53页 |
一、无人自愿失败 | 第47-50页 |
二、无人自愿作恶 | 第50-53页 |
第二节 美德即幸福 | 第53-57页 |
第三节 品性(disposition)、行为与正义理论 | 第57-59页 |
第四节 道德心理学 | 第59-69页 |
一、无知的灵魂 | 第59-63页 |
二、无序的灵魂 | 第63-66页 |
三、病态的灵魂 | 第66-69页 |
第四章 柏拉图的惩罚理论 | 第69-103页 |
第一节 惩罚不是报复伤害——从《克里托篇》到《普罗泰戈拉篇》 | 第69-74页 |
第二节 惩罚是一种最高的"善"——《高尔吉亚篇》和《理想国》 | 第74-80页 |
第三节 惩罚、治疗、改造——《蒂迈欧篇》与《法律篇》 | 第80-98页 |
一、《蒂迈欧篇》:惩罚的生理学基础 | 第81-86页 |
二、《法律篇》:立法与惩罚 | 第86-98页 |
(一) 刑法的序言 | 第86-92页 |
1 对两个与惩罚相关的道德判断的澄清 | 第87-88页 |
2 犯罪的原因 | 第88-90页 |
3 惩罚的目的 | 第90-92页 |
(二) 惩罚的具体手段:作为一种"恶"的惩罚(timoria) | 第92-95页 |
(三) 改造、阻遏与报应 | 第95-98页 |
第四节 报应与阻遏——柏拉图末世论神话中的惩罚 | 第98-10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103-121页 |
第一节 赔偿、阻遏、改造与报应 | 第103-106页 |
一、赔偿(restitution)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阻遏 | 第104-105页 |
三、改造 | 第105页 |
四、报应 | 第105-106页 |
第二节 惩罚的政治——道德教化策略的转换:主体间到主体 | 第106-115页 |
一、柏拉图真的反对报应吗? | 第107-108页 |
二、改造——从主体间到主体的道德教化 | 第108-113页 |
三、内在正义与外在正义 | 第113-115页 |
第三节 批评与辩护 | 第115-117页 |
一、预设制度(institution-begging) | 第115-116页 |
二、道德责任 | 第116-117页 |
三、正义 | 第117页 |
第四节 一个反思:人道还是严酷? | 第117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7页 |
后记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