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--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9页 |
1 导论 | 第19-31页 |
·问题提出 | 第19-22页 |
·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| 第19-20页 |
·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增长的主因 | 第20页 |
·知识农业是中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| 第20页 |
·技术创新是中国知识农业的灵魂 | 第20-21页 |
·现行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局限 | 第21页 |
·体系重构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对象、目的、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路径与主要内容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路径 | 第25-27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7-28页 |
·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| 第28-29页 |
·主要创新 | 第28-29页 |
·存在不足 | 第29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9-31页 |
·知识与知识经济 | 第29-30页 |
·科学与技术 | 第30页 |
·体系 | 第30-31页 |
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31-66页 |
·国外相关理论与文献 | 第31-50页 |
·知识与学习理论 | 第31-32页 |
·经济增长理论 | 第32-33页 |
·熊彼特创新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技术创新理论 | 第34-42页 |
·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| 第42-45页 |
·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| 第45-50页 |
·国内相关理论与文献 | 第50-61页 |
·农业科研及其管理 | 第50-51页 |
·农技推广及其管理 | 第51-54页 |
·农村教育及其管理 | 第54-56页 |
·技术创新及其体系 | 第56-60页 |
·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| 第60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6页 |
·国外部分 | 第61-63页 |
·国内部分 | 第63-65页 |
·基本观点 | 第65-66页 |
3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| 第66-84页 |
·财富增长的基本理论观点 | 第66-72页 |
·财富探源 | 第66-67页 |
·财富增长 | 第67页 |
·利润生成 | 第67-70页 |
·组织生命 | 第70-72页 |
·农业经营的基本理论观点 | 第72-74页 |
·不确定性 | 第72-73页 |
·风险叠加性 | 第73页 |
·系统集成性 | 第73-74页 |
·农业技术的基本理论观点 | 第74-81页 |
·农业技术的特性 | 第74-76页 |
·农业技术的分类 | 第76-77页 |
·农业技术的替代扩散 | 第77-79页 |
·农业技术的供给主体 | 第79-8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1-84页 |
·知识、财富、利润与组织生命周期 | 第81页 |
·农业经营特性与农业经营基本要求 | 第81-82页 |
·农业技术的性质与创新主体的分工 | 第82-84页 |
4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| 第84-111页 |
·现状描述 | 第84-86页 |
·总体框架 | 第84-85页 |
·阶段划分 | 第85页 |
·运行流程 | 第85-86页 |
·农业科研及其管理 | 第86-94页 |
·科研机构 | 第86-89页 |
·资源配置 | 第89-91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91-94页 |
·农技推广及其管理 | 第94-103页 |
·基本推广模式 | 第94-95页 |
·基层推广组织 | 第95-102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02-103页 |
·农村教育及其管理 | 第103-107页 |
·普通教育 | 第103-106页 |
·成人教育 | 第106-107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0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11页 |
·农业科研及其管理 | 第107-108页 |
·农技推广及其管理 | 第108-109页 |
·农村教育及其管理 | 第109页 |
·基本观点 | 第109-111页 |
5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| 第111-125页 |
·美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| 第111-121页 |
·农业科研 | 第112-114页 |
·农业推广 | 第114-121页 |
·泰国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| 第121-123页 |
·农业科研 | 第122页 |
·农业推广 | 第122-1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3-125页 |
·美国 | 第123-124页 |
·泰国 | 第124页 |
·基本观点 | 第124-125页 |
6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案例实证 | 第125-170页 |
·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| 第126-139页 |
·教育培训系统构成 | 第127-129页 |
·具体做法 | 第129-136页 |
·主要特色 | 第136-139页 |
·以研究开发为重点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| 第139-154页 |
·研究开发系统构成 | 第140-144页 |
·具体做法 | 第144-153页 |
·主要特色 | 第153-154页 |
·以推广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| 第154-167页 |
·推广服务系统构成 | 第155-159页 |
·具体做法 | 第159-165页 |
·主要特色 | 第165-1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7-170页 |
·研究开发 | 第168页 |
·推广服务 | 第168页 |
·教育培训 | 第168-169页 |
·其它方面 | 第169-170页 |
7 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| 第170-203页 |
·目的意义 | 第170页 |
·目的 | 第170页 |
·意义 | 第170页 |
·功能定位 | 第170-171页 |
·推动农业发展的高度化 | 第170-171页 |
·形成国家农业竞争优势 | 第171页 |
·促进区域农业跨越发展 | 第171页 |
·基本原则 | 第171-172页 |
·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| 第171页 |
·现实要求与长远战略相结合 | 第171页 |
·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| 第171-172页 |
·农业技术创新与国家技术创新相衔接 | 第172页 |
·体系结构 | 第172-174页 |
·体系构成 | 第172-173页 |
·结构特性 | 第173-174页 |
·主体要素 | 第174-178页 |
·政府管理部门 | 第175-176页 |
·教育科研机构 | 第176页 |
·农业企业 | 第176-177页 |
·中介组织 | 第177-178页 |
·农户 | 第178页 |
·系统类别 | 第178-181页 |
·业务类系统 | 第179页 |
·管理类系统 | 第179页 |
·环境类系统 | 第179-181页 |
·业务类系统分述 | 第181-192页 |
·研究开发系统 | 第181-183页 |
·推广服务系统 | 第183-190页 |
·教育培训系统 | 第190-192页 |
·管理类系统分述 | 第192-194页 |
·行政管理系统 | 第192页 |
·监督评价系统 | 第192-194页 |
·环境类系统分述 | 第194-196页 |
·基础设施系统 | 第194-195页 |
·制度环境系统 | 第195-196页 |
·运行机制 | 第196-201页 |
·调控机制 | 第197-199页 |
·市场机制 | 第199页 |
·合作机制 | 第199-200页 |
·投入机制 | 第200-2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1-203页 |
8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其运行 | 第203-224页 |
·经营哲学与市场驱动 | 第203-204页 |
·经营哲学 | 第203页 |
·市场驱动 | 第203-204页 |
·投入产出模型 | 第204-207页 |
·线性模型 | 第204-205页 |
·双环模型 | 第205-207页 |
·经营战略与创新路径 | 第207-209页 |
·经营战略 | 第207-208页 |
·创新路径 | 第208-209页 |
·创新过程与类型 | 第209-212页 |
·创新过程 | 第209-211页 |
·创新类型 | 第211-212页 |
·创新特性 | 第212-213页 |
·功利性 | 第212页 |
·被动性 | 第212页 |
·模仿性 | 第212页 |
·时效性 | 第212-213页 |
·构建原则 | 第213-214页 |
·市场需求原则 | 第213页 |
·全面整合原则 | 第213页 |
·有效管理原则 | 第213-214页 |
·约束激励原则 | 第214页 |
·体系结构 | 第214-215页 |
·体系构成 | 第214页 |
·结构特征 | 第214-215页 |
·系统分述 | 第215-218页 |
·研究开发系统 | 第215-216页 |
·推广服务系统 | 第216-217页 |
·教育培训系统 | 第217-218页 |
·条件保障 | 第218-222页 |
·组织保障 | 第218-219页 |
·机制保障 | 第219-220页 |
·制度保障 | 第220-221页 |
·队伍保障 | 第221-2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2-224页 |
9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| 第224-239页 |
·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| 第224-231页 |
·制定技术创新政策 | 第224-230页 |
·抓好技术创新立法 | 第230-231页 |
·建设技术创新文化 | 第231页 |
·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| 第231-232页 |
·公共投入 | 第231-232页 |
·企业投入 | 第232页 |
·创造技术创新条件 | 第232-233页 |
·培育农业技术市场 | 第232-233页 |
·建设农产品营销体系 | 第233页 |
·加速农村信息化进程 | 第233页 |
·建设技术创新队伍 | 第233-236页 |
·研究开发队伍 | 第233-234页 |
·推广服务队伍 | 第234页 |
·教育培训队伍 | 第234-235页 |
·农业企业家队伍 | 第235-236页 |
·加强技术创新管理 | 第236-238页 |
·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| 第236页 |
·强化技术创新领导 | 第236-237页 |
·推动科技经济一体 | 第237页 |
·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| 第237-2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8-2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9-255页 |
附录: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调查问卷 | 第255-263页 |
致谢 | 第2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