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机器人技术论文--机器人论文

机器人动态特性及动力学参数辨识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36页
   ·工业机器人概述第21-25页
     ·工业机器人第21页
     ·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工业机器人的构成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用传感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机械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·工业机器人动态特性及动力学参数辨识第25-29页
     ·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第25-26页
     ·脉冲响应函数辨识是机器人动态特性分析的关键第26-27页
     ·阶跃激励是获取机器人动态特性的有效途径第27-28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动力学研究中惯性参数辨识是热点问题第28-29页
   ·系统辨识的分类及主要研究方法第29-32页
     ·系统辨识的定义第29-30页
     ·系统辨识的分类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参数辨识第31-32页
   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、目的、意义第32-34页
     ·课题来源第32-33页
     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33页
     ·本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33-34页
   ·主要内容章节安排第34-36页
第二章 提取脉冲响应函数的小波变换方法与时域法分析第36-55页
   ·引言第36页
   ·脉冲响应函数第36-41页
     ·定义和性质第36页
     ·脉冲响应函数与结构系统模态参数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现有提取系统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研究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·平均功率谱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·时域Duharmal积分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·时域法与频域法的优劣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·基于小波变换的脉冲响应函数提取方法研究第41-47页
     ·小波分析历史回顾及在振动工程上的应用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小波分析理论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·小波函数的定义第42页
       ·小波变换第42页
       ·快速小波变换算法——Mallat算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小波多分辨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小波正交性第44页
     ·提取系统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小波变换方法研究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·循环小波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·相关小波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·时域法及小波变换方法内在关系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·循环小波方法与时域法关系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从小波完全分解到小波一层分解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从小波一层分解到时域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·矩阵的广义逆应用于时域法第49页
     ·相关小波方法与时域法关系第49-50页
   ·时域方法及小波方法数值仿真及实验第50-54页
     ·仿真模拟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·实验验证第52-54页
 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三章 阶跃激励下的系统动态特性辨识方法第55-66页
   ·前言第55页
   ·阶跃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第55-57页
     ·时域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 ·频域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·阶跃信号的测量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·阶跃激励与力传感器第57-58页
     ·阶跃信号与矩形脉冲信号第58-60页
   ·由阶跃响应确定阶跃力第60-61页
   ·使用阶跃响应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——面积法第61-62页
   ·阶跃响应求脉冲响应的时域方法——差分法第62-65页
     ·原理第62-64页
     ·仿真算例第64-65页
 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四章 提取系统脉冲响应函数的时域方法研究第66-90页
   ·引言第66-67页
   ·信号平均方法概述第67-71页
     ·谱的线性平均方法第67页
     ·时间记录线性平均第67-69页
     ·指数平均第69-70页
     ·RMS平均及RMS指数平均第70-71页
   ·时域方法病态问题解释第71-75页
     ·频域解释第71页
     ·Riemann-Lebesgue引理解释第71-72页
     ·用矩阵的奇异值解释第72-73页
     ·病态问题数值实例第73-75页
   ·提取脉冲响应函数的偏差补偿方法第75-84页
     ·输出误差模型算法第75-77页
     ·输入误差模型算法第77-79页
     ·阶跃激励下的偏差补偿算法第79页
     ·误差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·输出误差系统模型误差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·输入误差系统模型误差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偏差补偿算法与传统时域法的关系分析第81页
     ·仿真算例第81-83页
     ·实验验证第83-84页
   ·提取脉冲响应函数的误差偏导数方法第84-88页
     ·输出噪声模型算法第84-85页
     ·输入噪声模型算法第85-86页
     ·仿真验证第86-88页
   ·对两种时域平均方法的讨论第88页
 本章小结第88-90页
第五章 机器人操作臂惯性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第90-117页
   ·前言第90-94页
     ·惯性参数第90-91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惯性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发展第91-94页
   ·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方程第94-100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运动学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·连杆的位姿描述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·坐标系的微分变换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·运动学递推方程第96-97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动力学递推方程第97-98页
     ·连杆组合体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·符号定义第98页
       ·连杆组合体与组成连杆的关系第98-99页
     ·惯性张量的坐标系变换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连杆惯性张量的平行轴变换第99页
       ·连杆惯性张量的旋转变换第99-100页
   ·机器人六维腕力传感器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机器人六维腕力传感器简要介绍第100页
     ·六维腕力传感器的结构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六维腕力传感器微分运动影响第101-102页
   ·末端连杆惯性参数辨识第102-107页
     ·算法原理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·实验验证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·辨识结果第107页
   ·操作臂惯性参数全辨识方法第107-116页
     ·用惯性力补偿连杆重力的方法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·基坐标补偿方法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·其它连杆可以自动补偿的证明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关节摩擦特性第110页
     ·辨识连杆质量及质心坐标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·辨识连杆的惯性张量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方法的流程图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仿真算例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115-116页
 本章小结第116-117页
第六章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系统参数辨识方法第117-131页
   ·人工神经网络简述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·人工神经元的模型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的结构形态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第120页
   ·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第120-121页
   ·神经网络应用于系统辨识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的优越性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并联模式与串-并联模式第122-123页
   ·神经网络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第123-130页
  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23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参数辨识方法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·构造网络模型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·权值调整算法实现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·神经网络参数辨识步骤第125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参数辨识应用实例第125-130页
       ·机器人惯性参数辨识实验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·非线性系统参数辨识仿真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·讨论第130页
 本章小结第130-131页
第七章 总结和展望第131-135页
   ·总结第131-133页
   ·创新点第133-134页
   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第134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42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2-143页
所获得的奖励第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旅行社国内游业务合同的现状与对策
下一篇:困惑与坚守--对中国当代艺术背景之下的写意油画的思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