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峰山西部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·研究区交通及地理位置 | 第7-8页 |
| ·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8-12页 |
| ·雪峰山的推覆构造研究及选题依据 | 第12-16页 |
| 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31页 |
| ·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·地层 | 第17-24页 |
| ·火山岩 | 第24-25页 |
| ·区域构造 | 第25-26页 |
| ·沅—麻中生代拗陷沉积盆地 | 第25-26页 |
| ·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带 | 第26页 |
| ·构造期次的划分 | 第26-27页 |
| ·雪峰山地区构造演化 | 第27-31页 |
| 3 溆浦—怀化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 | 第31-50页 |
| ·几条重要的断层 | 第32-35页 |
| ·主逆冲断层(南东向北西逆冲) | 第35-37页 |
| ·几个典型的飞来峰 | 第37-41页 |
| ·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标志 | 第41-46页 |
| ·运动学特征和位移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·前人在邻区的研究 | 第48-50页 |
| 4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及深部特征 | 第50-56页 |
| ·逆冲推覆断层形成的时代 | 第50-53页 |
| ·雪峰山地区深部资料及其特点 | 第53-56页 |
| 5 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模式与形成机制讨论 | 第56-60页 |
| 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 | 第56-58页 |
| 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的讨论 | 第58-60页 |
| 6 问题及讨论 | 第60-62页 |
| 主要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结束语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