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30页 |
| 1 小麦籽粒硬度及其测定 | 第14-18页 |
| ·硬度及其形成 | 第14-15页 |
| ·测定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·硬度与角质率 | 第17-18页 |
| 2 硬度的生化及遗传基础 | 第18-28页 |
| ·Friabilin蛋白的发现 | 第18-19页 |
| ·Puroindoline蛋白的发现 | 第19-20页 |
| ·Puroindoline突变类型及其分布 | 第20-24页 |
| ·Gsp-1基因的发现 | 第24页 |
| ·Puroindoline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| 第24-27页 |
| ·Puroindoline存在的广泛性 | 第27-28页 |
| 3 籽粒硬度的基因工程改良 | 第28-29页 |
|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章 中国冬小麦主栽品种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| 第30-41页 |
| 1 供试材料 | 第31页 |
| 2 试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籽粒硬度测定 | 第31页 |
| ·Puroindoline变异类型检测 | 第31-33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33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9页 |
| ·中国冬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| 第33-38页 |
| ·涉及单核苷酸变化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| 第38-39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对冬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| 第39页 |
| 4 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5 结论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章 中国春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| 第41-49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41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测序鉴定 | 第4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7页 |
| ·中国春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| 第42-47页 |
| ·Puroindoline对春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 | 第47页 |
| 3 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4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第四章 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| 第49-61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50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5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8页 |
| ·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| 第51-54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对中国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籽粒硬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| ·涉及单核苷酸变化的Pina和Pinb基因新突变的发现 | 第55-58页 |
| 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在中国地方品种、历史品种和主栽品种中的演变 | 第58-59页 |
| ·Pinb-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| 第59页 |
| ·Pina-D1突变类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| 第59-60页 |
| 4 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第五章 CIMMYT小麦purindoline基因型鉴定 | 第61-7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7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62-66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66-6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2页 |
| ·CIMMYT小麦籽粒硬度及其变异类型分布 | 第67-71页 |
| ·Puroindoline类型对籽粒硬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| 3 讨论 | 第72-75页 |
| ·Pina-D1b类型在CIMMYT硬质麦广泛分布 | 第72-73页 |
| ·Pina-D1b类型对小麦品质的负面影响 | 第73-74页 |
| ·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品质改良中的作用 | 第74-75页 |
| ·人工合成小麦后代品系的母本效应 | 第75页 |
| 4 结论 | 第75-77页 |
| 第六章 Puroindoline基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| 第77-91页 |
| 1 试验材料 | 第78-79页 |
| 2 试验方法 | 第79-81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型鉴定 | 第79页 |
| ·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度大小测试 | 第79-80页 |
| ·出粉率、灰分、吸水率及色度仪参数测试 | 第80页 |
| ·戊聚糖含量和溶剂保持力测定 | 第80页 |
| ·馒头和面条参数测试 | 第80-81页 |
| 3 统计分析 | 第81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81-88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| 第81-84页 |
| ·Puroindoline基因对磨粉品质及其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| 第84-88页 |
| 5 讨论 | 第88-90页 |
| 6 结论 | 第90-91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91-9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3-105页 |
| 致谢 | 第105-10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06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