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引言 | 第1-12页 |
| 一、历史与现状——派生诉讼的发展历程 | 第12-17页 |
| (一) 派生诉讼的产生及其在英国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派生诉讼在美国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(三) 派生诉讼在世界各国(地区)的传播 | 第15-17页 |
| 二、派生诉讼的制度基础 | 第17-26页 |
| (一) 派生诉讼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逻辑必然 | 第17-22页 |
| 1. 派生诉讼的前提——公司内部人违反对公司的信义义务 | 第17-19页 |
| 2. 公司内部人的信义义务 | 第19-22页 |
| (二) 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的比较分析 | 第22-26页 |
| 1. 股东直接诉讼 | 第22-23页 |
| 2. 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的比较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三、派生诉讼的制度价值 | 第26-33页 |
| (一) 保护少数股东合法权益——派生诉讼的价值错位 | 第26-27页 |
| (二) 监督公司内部人——派生诉讼的价值所在 | 第27-33页 |
| 1. 经济学视野中的公司治理 | 第27-29页 |
| 2.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不足 | 第29-31页 |
| 3. 派生诉讼制度——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立价值 | 第31-33页 |
| 四、派生诉讼的制度设计——有效监督与防止滥诉的平衡 | 第33-50页 |
| (一) 派生诉讼法律关系 | 第33-36页 |
| 1. 起诉股东 | 第33-34页 |
| 2. 侵害人 | 第34-35页 |
| 3. 公司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派生诉讼提起权的限制 | 第36-38页 |
| 1. 持股时间限制 | 第36-38页 |
| 2. 持股比例限制 | 第38页 |
| (三) 前置程序 | 第38-42页 |
| 1. 前置程序及其例外 | 第39-40页 |
| 2. 公司对股东请求的回应及后果 | 第40-42页 |
| (四) 费用担保 | 第42-44页 |
| 1. 何为费用担保制度 | 第42-43页 |
| 2. 费用担保的标准 | 第43-44页 |
| (五) 诉中和解 | 第44-46页 |
| (六) 费用承担 | 第46-48页 |
| 1. 诉讼给公司带来实质利益的情形 | 第46-47页 |
| 2. 诉讼未给公司带来实质利益的情形 | 第47-48页 |
| (七) 律师作用 | 第48-50页 |
| 五、派生诉讼制度对我国公司治理的效用 | 第50-58页 |
| (一) 我国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| 第50-52页 |
| 1. 管理层控制问题 | 第50-51页 |
| 2. 控制股东控制问题 | 第51-52页 |
| (二) 我国公司法中的派生诉讼制度 | 第52-58页 |
| 1. 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| 2. 对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的解析 | 第54-55页 |
| 3. 对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的评析 | 第55-58页 |
| 结论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