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民间文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国外对文化产业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| 第15页 |
·国内对文化产业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评述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0-29页 |
·民间文化的内涵、特征及价值 | 第20-23页 |
·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民间文化的价值 | 第22-23页 |
·政府职能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政府职能的定义和分类 | 第23页 |
·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定位 | 第23-24页 |
·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服务型政府职能理论 | 第25页 |
·政府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的现实依据 | 第25-29页 |
·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介入 | 第25-26页 |
·政府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 | 第26-27页 |
·中央政府文化产业政策驱动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我国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职能分析 | 第29-35页 |
·政府主导下的民间文化现状 | 第29-31页 |
·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| 第30页 |
·民间文化发展观念畸形 | 第30-31页 |
·政府保障不力及过度干预 | 第31页 |
·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职能不到位 | 第31-35页 |
·政府普查力度不大 | 第31页 |
·法律政策缺失 | 第31-32页 |
·执行监督不力 | 第32-33页 |
·长效保护机制有待建立 | 第33页 |
·宣传教育不到位 | 第33页 |
·开发保护资金不足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国外政府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的职能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日本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府模式 | 第35-36页 |
·日本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| 第35页 |
·日本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职能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韩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府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韩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| 第36-37页 |
·韩国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职能分析 | 第37页 |
·美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府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美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| 第37-38页 |
·美国政府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职能分析 | 第38页 |
·国外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完善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对策分析 | 第40-51页 |
·改革传统管理模式,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| 第40-41页 |
·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| 第40页 |
·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 | 第40-41页 |
·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| 第41-42页 |
·完善文化立法 | 第42-44页 |
·全国性总体法律法规的建立 | 第42页 |
·地方性分类法规政策的完善 | 第42-43页 |
·传承主体利益保障机制的启动 | 第43-44页 |
·构筑人才支撑体系 | 第44-48页 |
·加强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| 第44-45页 |
·加强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队伍建设 | 第45-46页 |
·产官学职能协调运作,积极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 | 第46-48页 |
·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| 第48-51页 |
·加强政府宣传,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| 第48页 |
·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民间文化品牌 | 第48-49页 |
·努力提升民间文化产业的科技附加值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案例分析——绵竹年画传承与发展分析 | 第51-60页 |
·绵竹年画的现状 | 第51-54页 |
·绵竹年画发展的优势 | 第51页 |
·绵竹年画发展的劣势 | 第51-52页 |
·绵竹年画发展的威胁 | 第52-53页 |
·地震使绵竹年画遭受巨大的损失 | 第52页 |
·绵竹年画发展面临的市场危机 | 第52-53页 |
·绵竹年画发展的机遇 | 第53-54页 |
·“保护——发展”双轨制的路径选择 | 第54-55页 |
·地方政府传承发展绵竹年画的政策保障 | 第55-59页 |
·对年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| 第55-56页 |
·拓展年画衍生品的生产 | 第56-59页 |
·总结 | 第59-60页 |
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·结语 | 第60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60-61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