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0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2 相关概念阐述与辨析 | 第13-23页 |
·山水诗与山水画 | 第13-15页 |
·意象 | 第13页 |
·山水诗 | 第13-14页 |
·山水画 | 第14-15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概念辨析 | 第15-20页 |
·旅游公路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5-16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概念 | 第16-18页 |
·按等级特征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按用地规模等级特征分类 | 第17页 |
·按景观特征分类 | 第17-18页 |
·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 | 第18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的功能 | 第19-20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 | 第20-23页 |
·旅游公路景观 | 第20页 |
·旅游公路景观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概念 | 第21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构成要素 | 第21-22页 |
·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功能 | 第22-23页 |
3 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| 第23-28页 |
·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景观美学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美学作为感知的过程 | 第24-25页 |
·景观美学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游憩学理论 | 第26-28页 |
·游憩学基本概念 | 第26-27页 |
·游憩体验 | 第26页 |
·游憩满意度 | 第26页 |
·依赖性满意 | 第26页 |
·游憩替代性 | 第26-27页 |
·游憩承载量(RCC)与可接受改变的限度(LAC) | 第27页 |
·娱乐游憩理论 | 第27-28页 |
4 浙江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现状分析 | 第28-40页 |
·浙江峡谷型风景区旅游资源概况 | 第28-35页 |
·浙江峡谷型风景区公路景观的特点 | 第35页 |
·独特的自然地理背景 | 第35页 |
·鲜明的地域景观特色 | 第35页 |
·深厚的区域文化积淀 | 第35页 |
·浙江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建设状况 | 第35-36页 |
·浙江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存在的不足 | 第36-38页 |
·沿线景观单薄,人工气息重 | 第36-37页 |
·忽视区域个性,景观内涵少 | 第37页 |
·过度追求视感,生态效应轻 | 第37-38页 |
·景点风格单一,趣味性较差 | 第38页 |
·山水诗画在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建设中的意义 | 第38-40页 |
·突出山水背景,还原自然气息 | 第39页 |
·创造独特个性,丰富景观内涵 | 第39页 |
·视感动静结合,缓解生态压力 | 第39页 |
·景观风格多变,联想增添趣味 | 第39-40页 |
5 山水诗画对浙江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启示 | 第40-64页 |
·山水诗画意象与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的契合性 | 第40-44页 |
·闲适与雅趣并存 | 第40-42页 |
·虚静与恬淡共生 | 第42-43页 |
·空灵与厚重同举 | 第43-44页 |
·山水诗画中意象塑造在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| 第44-49页 |
·意象在峡谷型风景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具象化 | 第44-46页 |
·静态意象的运用 | 第46-47页 |
·动态意象的运用 | 第47-49页 |
·山水诗画中空间概念的借鉴与运用 | 第49-63页 |
·空间意识塑造 | 第49-62页 |
·山水诗画中的空间意识 | 第50-59页 |
·山水画中的空间表达手法 | 第59-62页 |
·整体画面感塑造 | 第62-63页 |
·山水诗画意象在景点题名中运用 | 第63-64页 |
6 结语与展望 | 第64-65页 |
·结语 | 第64页 |
·论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附录 图片来源 | 第67-71页 |
在校期间学术、科研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