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7页 |
·飞溅的成因与减小飞溅的措施 | 第9-11页 |
·短路过渡及飞溅产生的机理 | 第9页 |
·减小飞溅的措施 | 第9-11页 |
·波形控制逆变CO_2焊机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2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课题介绍 | 第13-17页 |
·本课题的任务 | 第13页 |
·课题的进展情况 | 第13-15页 |
·本论文的任务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主电路中RC缓冲电路的计算与分析 | 第17-30页 |
·基于MatLab的弧焊桥式逆变电路的仿真模型 | 第17-22页 |
·仿真软件的选择 | 第17-18页 |
·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2页 |
·RC缓冲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| 第22-28页 |
·全桥逆变主电路工作过程 | 第22页 |
·逆变主电路工作过程仿真分析与IGBT关断轨迹的选择 | 第22-25页 |
·IGBT关断期间的波形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RC缓冲电路参数的计算 | 第26-28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信号检测 | 第30-37页 |
·表面张力过渡(STT)波形控制简介 | 第30页 |
·电弧电压与电流信号的获取 | 第30-31页 |
·电弧电压信号的获取 | 第30-31页 |
·电弧电流信号的获取 | 第31页 |
·短路信号的检测 | 第31-32页 |
·缩颈信号的检测 | 第32-35页 |
·缩颈时刻的判定 | 第32-34页 |
·缩颈检测电路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| 第37-49页 |
·仿真软件的选取与介绍 | 第37页 |
·系统的控制原理与总体结构 | 第37-38页 |
·系统建模 | 第38-44页 |
·电弧非线性负载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焊丝熔化率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·弧长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逆变电源数学模型 | 第41-42页 |
·电压电流波形给定模型 | 第42-43页 |
·系统仿真模型 | 第43-44页 |
·系统仿真与参数调节 | 第44-48页 |
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44-46页 |
·参数调节 | 第46-48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| 第49-64页 |
·微机控制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 | 第49-50页 |
·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50-56页 |
·CPU及外围接口电路 | 第50-52页 |
·键盘/显示接口电路的设计 | 第52-53页 |
·A/D通道的设计 | 第53页 |
·D/A通道的设计 | 第53-55页 |
·气阀和焊枪开关的接口电路设计 | 第55-56页 |
·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| 第56-63页 |
·主程序的设计 | 第56-57页 |
·键盘输入子程序 | 第57-58页 |
·显示子程序 | 第58-59页 |
·数据处理子程序 | 第59-61页 |
·短路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| 第61-62页 |
·燃弧子程序的设计 | 第62-63页 |
·熄弧子程序的设计 | 第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试验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·主电路试验 | 第64-68页 |
·RC缓冲电路参数影响IGBT关断轨迹 | 第64-65页 |
·电压浪涌分析 | 第65-68页 |
·微机控制系统试验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·总结 | 第71页 |
·对课题进一步的思考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