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的后现代诠释
| 独创性声明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| 第11-19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的基本思路、方法与创新点 | 第20-23页 |
| ·论文的基本思路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| ·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技术与后现代转向 | 第23-49页 |
| ·技术的解释学特征 | 第23-27页 |
| ·技术之于人类生存的根本性 | 第24-25页 |
| ·技术的主体间性 | 第25-26页 |
| ·技术的文本性与文本间性 | 第26页 |
| ·技术的历史传承性 | 第26-27页 |
| ·技术与现代性困境 | 第27-35页 |
| ·技术的现代发展 | 第27-31页 |
| ·现代性的困境 | 第31-35页 |
| ·后现代转向 | 第35-49页 |
| ·“后现代”的内涵 | 第35-37页 |
| ·后现代文化 | 第37-40页 |
| ·后现代科学 | 第40-42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 | 第42-44页 |
| ·后现代哲学 | 第44-49页 |
| 第三章 技术的后现代反思 | 第49-82页 |
| ·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| 第49-58页 |
| ·现代技术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| 第49-53页 |
| ·技术的本质是“解蔽”,现代技术的本质是“促逼” | 第53-55页 |
| ·技术是科学的本质 | 第55-56页 |
| ·现代技术的救赎之途:思与诗 | 第56-58页 |
| ·利奥塔对技术的后现代“叙事” | 第58-64页 |
| ·对技术的“元叙事”质疑 | 第59-61页 |
| ·技术是科学的合法性基础 | 第61-62页 |
| ·信息技术的后现代意蕴 | 第62-64页 |
| ·福柯权力视野下的技术 | 第64-71页 |
| ·技术的社会建构性 | 第65-67页 |
| ·技术的权力统治性 | 第67-69页 |
| ·技术与现代理性“主体”的形成 | 第69-71页 |
| ·博德里亚的“超现实”技术 | 第71-78页 |
| ·技术“人工物”的符号学解读 | 第72-73页 |
| ·媒介技术与后现代的社会图景 | 第73-77页 |
| ·技术的命定性 | 第77-78页 |
| ·小结 | 第78-82页 |
| 第四章 技术哲学研究的后现代性 | 第82-118页 |
| ·经典技术哲学研究 | 第82-90页 |
| ·现代性的反思与技术哲学的产生 | 第82-85页 |
| ·经典技术哲学研究的两条路径及其特征 | 第85-90页 |
| ·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及其后现代解析 | 第90-98页 |
| ·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| 第90-91页 |
| ·“经验转向”的后现代解析 | 第91-98页 |
| ·技术哲学研究的后现代趋向 | 第98-118页 |
| ·后现象学的技术哲学 | 第98-103页 |
| ·建构主义的技术哲学 | 第103-110页 |
| ·新实用主义的技术哲学 | 第110-114页 |
| ·女性主义及生态主义的技术哲学 | 第114-118页 |
| 第五章 后现代技术观之展现 | 第118-142页 |
| ·技术的历史性与技术观的历史性 | 第118-120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观的逻辑合理性 | 第120-138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本质观 | 第120-126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发展观 | 第126-132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价值观 | 第132-135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认知观 | 第135-138页 |
| ·后现代技术观的内在统一性 | 第138-142页 |
| 结束语 | 第142-1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5-151页 |
| 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52-153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