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 | 第1页 |
AFFIRMATION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·围岩稳定性分类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2 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分类指标提取 | 第19-26页 |
·夏甸金矿概况 | 第19-20页 |
·影响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提取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定 | 第26-39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| 第26-33页 |
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的确定 | 第33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 | 第39-49页 |
·BP神经网络结构优化选择 | 第39-43页 |
·样本的构造设计 | 第43-47页 |
·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分类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巷道及采场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| 第49-55页 |
·国内外围岩稳定性控制现状 | 第49-50页 |
·金矿巷道及采场支护形式与参数合理选择的基本原则 | 第50-51页 |
·夏甸金矿四类围岩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| 第51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6 围岩稳定控制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| 第55-65页 |
·有限差分程序 FLAC~(3D)简介及计算原理 | 第55-57页 |
·FLAC~(3D)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·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9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7 夏甸金矿围岩控制技术工程实践 | 第65-70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65-66页 |
·支护方案及参数选择 | 第66-67页 |
·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求 | 第67-69页 |
·稳定性监测分析 | 第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8 主要结论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5-76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7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