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5-6页 |
一、双Ⅰ课程创设的背景 | 第6-9页 |
(一) 教育改革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| 第6页 |
(二) 上海中学学校自身特点的需求 | 第6-8页 |
(三) 推进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 | 第8-9页 |
二、双Ⅰ课程的内涵 | 第9-18页 |
(一) 双Ⅰ课程的理念和理论依据 | 第9-13页 |
(二) 双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| 第13-16页 |
(三) 双Ⅰ课程的目标 | 第16-18页 |
三、双Ⅰ课程的内容 | 第18-21页 |
(一) 双Ⅰ课程主题分类 | 第18-20页 |
(二) 双Ⅰ主题的确定 | 第20页 |
(三) 双Ⅰ主题允许调整 | 第20-21页 |
四、双Ⅰ课程的实施 | 第21-26页 |
(一) 双Ⅰ课程的指导任务 | 第21-24页 |
(二) 双Ⅰ课程的指导方法 | 第24-25页 |
(三) 双Ⅰ课程的评价 | 第25-26页 |
五、对双Ⅰ课程指导方法和评价的反思 | 第26-31页 |
(一) 对双Ⅰ课程指导方法的反思 | 第26-28页 |
(二) 对双Ⅰ课程评价的反思 | 第28-31页 |
六、双Ⅰ课程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| 第31-56页 |
(一) 建立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基础上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生观 | 第31-34页 |
(二) 建立学生自我认识智能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| 第34-40页 |
(三) 借鉴双Ⅰ课程“个人中心”经验,树立新型课程观 | 第40-44页 |
(四) 建立多重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| 第44-50页 |
(五) 确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能力观 | 第50-52页 |
(六) 对教师多重角色的思考 | 第52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论文独创性声明 | 第59页 |
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