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绪论 | 第1-26页 |
| ·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7-18页 |
| ·我国土地制度及管理实践背景 | 第7-11页 |
| ·期权制度背景 | 第11-17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8-23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8-21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1-23页 |
| 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| ·基本理论的研究 | 第23页 |
| ·我国城市土地期权制度建立的环境现状分析 | 第23页 |
| ·我国城市土地期权制度的进路与基本内容探讨 | 第23-24页 |
| ·我国城市土地期权制度的特性及功效分析 | 第24页 |
| ·我国土地期权定价模型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|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6-35页 |
| ·期权的基础理论 | 第26-32页 |
| ·期权理论的核心思想及相关概念 | 第26-28页 |
| ·期权定价的基础理论 | 第28-32页 |
| ·实物期权的内涵 | 第32-34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定义 | 第34-35页 |
| 3 城市土地期权制度建立的环境现状分析 | 第35-46页 |
| ·城市土地制度现状 | 第35-36页 |
| ·城市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1页 |
| ·土地出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7页 |
| ·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| ·开发商囤积闲置土地现象及其根源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城市土地市场上的隐含期权运作模式 | 第41-42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建立的环境现状分析 | 第42-46页 |
| ·土地市场的日渐成熟为土地期权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市场基础 | 第42-43页 |
| ·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为土地的期权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基础 | 第43-44页 |
| ·征地、储备、出让过程中的交易制度安排为土地期权制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| 第44-46页 |
| 4 城市土地期权制度的进路与基本内容探讨 | 第46-60页 |
| ·利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构造土地期权运作机制 | 第46-48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| 第48-53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标的资产 | 第48页 |
| ·土地期权应采用欧式期权模式 | 第48-49页 |
| ·土地期权出让方式 | 第49页 |
| ·土地期权合约 | 第49-50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买、卖双方 | 第50页 |
| ·土地期权登记发证与土地期权权利金 | 第50-51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执行 | 第51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转让与终止 | 第51-52页 |
| ·土地期权出让方的履约保障规定 | 第52页 |
| ·抑制土地闲置、炒卖 | 第52-53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的监管 | 第53-58页 |
| ·主要监管项目 | 第53-55页 |
| ·监管主体 | 第55-56页 |
| ·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| 第56-57页 |
| ·法律、法规监管 | 第57-58页 |
| ·其它 | 第58页 |
| ·期权知识的推广 | 第58-60页 |
| 5 城市土地期权制度的特性及功效分析 | 第60-69页 |
| ·土地期权的特性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一般特性 | 第60-61页 |
| ·我国土地期权的特殊性 | 第61-62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的功效分析 | 第62-69页 |
| ·为土地一级开发筹措足够资金,提高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 | 第62-63页 |
| ·减少土地收购储备的成本,降低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经营风险 | 第63-64页 |
| ·有利于对我国土地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| 第64-65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我国土地市场的健全 | 第65-66页 |
| ·降低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,为其发展的理性预期提供制度保障 | 第66页 |
| ·防止房地产企业圈占、炒卖土地,促进房地产业理性健康发展 | 第66-67页 |
| ·土地期权制度为投资者增强投资灵活性提供了空间 | 第67-69页 |
| 6 土地期权定价模型 | 第69-78页 |
| ·土地期权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9-72页 |
| ·一般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 | 第69页 |
| ·我国土地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 | 第69-72页 |
| ·城市土地期权定价模型 | 第72-78页 |
| ·布莱克-斯科尔斯(Black-Scholes)模型 | 第72-73页 |
| ·土地期权定价模型分析 | 第73-75页 |
| ·土地期权定价模型算例 | 第75-76页 |
| ·土地期权定价模型结果评价及土地期权出让底价制定标准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7 结论、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| 第78-80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8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78页 |
| ·本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78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