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 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| 第10-11页 |
| ·雷达目标飞行场景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1-13页 |
| ·EADSIM 仿真系统 | 第12-13页 |
| ·CGF 仿真系统 | 第13页 |
| ·场景与方案产生(SSG)仿真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坐标系定义和转换 | 第16-24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坐标系的组成 | 第16-17页 |
| ·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| 第17页 |
| ·坐标系的转换模型 | 第17-19页 |
| ·平移公式 | 第18页 |
| ·坐标旋转公式 | 第18-19页 |
| ·常用坐标系的转换 | 第19-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章 弹道导弹中段航迹研究及仿真 | 第24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24页 |
| ·弹道导弹无摄运动和轨道计算研究概述 | 第24-25页 |
| ·弹道导弹无摄运动 | 第25-32页 |
| ·弹道导弹的轨道确定 | 第32-34页 |
| ·弹道导弹的位置和速度确定 | 第34-39页 |
| ·地球自转对弹道导弹落点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·弹道数据的三维显示 | 第41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弹道导弹中段姿态仿真研究 | 第46-58页 |
| ·引言 | 第46页 |
| ·刚体的转动惯量 | 第46-47页 |
| ·姿态动力学方程 | 第47-49页 |
| ·弹道导弹在目标坐标系中的进动特性 | 第49-50页 |
| ·中段弹头目标的数学模型及进动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目标雷达视线角的计算 | 第52-54页 |
| ·目标雷达视线角在ISAR 成像仿真中的应用 | 第54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五章 交会研究 | 第58-62页 |
| ·引言 | 第58页 |
| ·雷达波束和雷达目标的空间交会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雷达波束和雷达目标的时间交会分析 | 第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六章 场景产生模块的软件实现 | 第62-74页 |
| ·引言 | 第62页 |
| ·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| 第62-64页 |
| ·标准模板库(STL) | 第64-67页 |
| ·数据存储容器的选择 | 第67-70页 |
| ·数据量估算和数据查找频繁度分析 | 第67页 |
| ·数据容器的选择 | 第67-70页 |
| ·多目标系统的实现 | 第70-73页 |
| ·多目标数组的建立 | 第70-71页 |
| ·场景产生模块与GBR 仿真系统其他模块的数据交互关系 | 第71-73页 |
| ·系统流程图 | 第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七章 全文总结 | 第74-76页 |
| ·总结 | 第74页 |
| ·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|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| 附录 | 第80-82页 |
| 1. 地心坐标系和雷达坐标系的定义和转换 | 第80-82页 |
| ·地心坐标系的定义 | 第80-81页 |
| ·雷达坐标系的定义 | 第81页 |
| ·地心直角坐标和地心极坐标的转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