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Summary | 第8-9页 |
缩略语表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4页 |
一 植物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2-28页 |
1 协生作用 | 第12-17页 |
·植物协生作用的表现 | 第13页 |
·影响植物病毒协生作用的因素 | 第13-15页 |
·植物病毒协生作用的分子机理 | 第15-17页 |
2 交叉保护作用 | 第17-27页 |
·交叉保护作用的表现 | 第18-19页 |
·影响交叉保护作用的因素 | 第19-21页 |
·植物病毒交叉保护作用的类型及机理 | 第21-27页 |
3. 结语 | 第27-28页 |
二 双生病毒及其与小分子DNA形成的病害复合体 | 第28-34页 |
1 双生病毒的危害及其经济地位 | 第28-29页 |
2 重组是双生病毒变异和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| 第29-30页 |
3 双生病毒与小分子DNA形成病害复合体 | 第30-33页 |
·双生病毒伴随的类似Nanovirus的DNA1分子 | 第30-31页 |
·单组份双生病毒的致病因子——DNAβ | 第31-32页 |
·双生病毒与小分子DNA形成病害复合体 | 第32-33页 |
4 结语 | 第33-34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41页 |
一 材料 | 第34-35页 |
1 植物材料 | 第34页 |
2 病毒侵染性克隆 | 第34页 |
3 菌株和质粒 | 第34页 |
4 抗生素 | 第34页 |
5 试剂与仪器 | 第34-35页 |
6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| 第35页 |
二 方法 | 第35-41页 |
1 普通PCR技术 | 第35页 |
2 PCR产物纯化 | 第35-36页 |
3 DNA克隆技术 | 第36-37页 |
·连接 | 第36-37页 |
·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37页 |
·转化 | 第37页 |
4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| 第37-38页 |
·质粒微量提取试剂盒 | 第37-38页 |
·PCR鉴定 | 第38页 |
·酶切鉴定 | 第38页 |
5 植物总DNA提取 | 第38-39页 |
6 序列测定与分析 | 第39页 |
7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| 第39页 |
8 粉虱传毒试验 | 第39-40页 |
9 TAS-ELISA流程图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Y10分离物及其伴随的DNAβ寄主范围测定和DNAβ的复制稳定性初步研究 | 第41-49页 |
一 材料和方法 | 第41-43页 |
1 植物材料 | 第41-42页 |
2 病毒侵染性克隆 | 第42页 |
3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植物接种 | 第42页 |
4 粉虱传毒试验 | 第42页 |
5 总DNA提取和 PCR扩增 | 第42页 |
6 TAS-ELISA检测 | 第42-43页 |
二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1 TYLCCNV及伴随DNAβ寄主范围测定 | 第43-45页 |
2 TYLCCNV及其伴随DNAβ在寄主中的复制稳定性 | 第45-47页 |
三 讨论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伴随的DNAβ分子βC1缺失突变体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初步研究 | 第49-56页 |
一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0页 |
1 植物材料 | 第49-50页 |
2 病毒侵染性克隆 | 第50页 |
3 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植株接种 | 第50页 |
4 总DNA提取和 PCR扩增 | 第50页 |
二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54页 |
三 讨论 | 第54-56页 |
全文小结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5页 |
附录A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 | 第65-66页 |
附录B 常用试剂的配制 | 第66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