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·能源与环境问题 | 第9-11页 |
·发展生物质发酵产氢的意义 | 第11-14页 |
·氢能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氢能的生产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发展生物质发酵产氢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2、生物质发酵产氢的概要 | 第14-25页 |
·生物质发酵产氢的机理及途径 | 第14-16页 |
·丁酸型发酵产氢途径 | 第14-15页 |
·混合酸发酵产氢途径 | 第15页 |
·NADH途径 | 第15-16页 |
·发酵产氢细菌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·专性厌氧的微生物类群 | 第16页 |
·兼性厌氧的细菌类群 | 第16-17页 |
·脱硫弧菌(Desulfovibrionales) | 第17页 |
·生物质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3页 |
·发酵产氢方式 | 第17-18页 |
·用于发酵产氢的基质 | 第18页 |
·影响发酵产氢的因素 | 第18-20页 |
·发酵产氢主要有三种类型 | 第20页 |
·发酵产氢过程中的微生物利用方式 | 第20-22页 |
·发酵产氢技术工艺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·制约发酵产氢的关键问题 | 第23-25页 |
3 研究的总方案及流程设计 | 第25-26页 |
4 广泛适宜的脱氢酶酶活检测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6-34页 |
·研究脱氢酶酶活测定方法的技术背景 | 第2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材料 | 第26-27页 |
·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3页 |
·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28页 |
·萃取剂的选择 | 第28-32页 |
·脱氢酶酶活检验的应用实例 | 第32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5、脱氢酶酶活在固定化批量发酵产氢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| 第34-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材料 | 第34-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页 |
·分析检测指标 | 第35-3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6-39页 |
·发酵产氢启动阶段脱氢酶酶活及其他指标的动态变化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产氢阶段脱氢酶酶活及其他指标的动态变化关系 | 第37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6 脱氢酶变化规律的应用研究 | 第40-49页 |
·设计多级连续发酵产氢工艺路线的理论依据 | 第4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40-41页 |
·方法 | 第4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·第1级反应器启动期各指标的动态变化 | 第41-42页 |
·发酵产氢稳定期混合菌种固定化微生物7级连续发酵产氢情况 | 第42-44页 |
·1~7级各级反应器产氢情况及相关指标的考察 | 第44-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9页 |
7 混合菌群生物质发酵产氢工艺及基础理论研究 | 第49-57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49-50页 |
·研究实验设计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总结讨论 | 第51-53页 |
·金属离子对生物质发酵产氢的作用与原理 | 第51-52页 |
·阴离子对生物质发酵产氢的作用与原理 | 第52-53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53页 |
·优化后的混合菌种固定化微生物多级连续发酵产氢研究 | 第53-57页 |
·混合菌种固定化微生物的制作改进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8 结论及展望 | 第57-61页 |
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·可行性综合评价 | 第58-59页 |
·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附录 | 第70页 |
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0页 |
发明专利 | 第70页 |
参加研究的课题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