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坐标器、计算机具、计数器论文--坐标器和自动坐标器论文

多维坐标结晶器内腔尺寸自动测量机的研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17页
 1.1 引言第13-14页
 1.3 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第14-15页
 1.3 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-17页
第二章 三坐标测量机简介第17-22页
 2.1 三坐标测量机技术的历史第17-18页
 2.2 三坐标测量机技术的发展第18-19页
 2.3 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第19-20页
  2.3.1 主机第19-20页
  2.3.2 三维测头第20页
  2.3.3 控制系统第20页
  2.3.4 软件系统第20页
 2.4 三坐标测量机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2.4.1 按照结构形式分类第20页
  2.4.2 按照测量机的测量范围分类第20-21页
  2.4.3 按照测量精度分类第21页
 2.5 本章小结第21-22页
第三章 内腔尺寸测量机机械设计与结构第22-30页
 3.1 测量机主机第22页
 3.2 导轨第22-24页
  3.2.1 导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23页
  3.2.2 GGB25AA四方向等载荷型滚动直线导轨副第23-24页
 3.3 测量机的传动机构第24-25页
  3.3.1 丝杆传动第24-25页
  3.3.2 滚珠丝杆副的特点第25页
 3.4 测头第25-29页
  3.4.1 测头的功用和类型第26页
  3.4.2 开关测头第26-27页
  3.4.3 测头的附件第27-28页
  3.4.4 TESASTAR测头第28-29页
 3.5 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四章 内腔尺寸测量机的控制系统第30-44页
 4.1 驱动机构——交流伺服电机第30-33页
 4.2 三轴运动控制系统第33-41页
  4.2.1 运动控制模式第35-38页
  4.2.2 运动控制卡的一些重要信号第38-40页
  4.2.3 中断控制第40-41页
  4.2.4 硬件回程补偿和减振第41页
 4.3 手动控制(手轮)系统第41-42页
 4.4 电气控制柜第42页
 4.5 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五章 测量的数学模型第44-57页
 5.1 坐标系与坐标变换第44-46页
  5.1.1 坐标系的类型第44页
  5.1.2 坐标变换的数学模型第44-46页
 5.2 基本几何元素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6-51页
  5.2.1 直线的拟合第47-48页
  5.2.2 平面拟合第48-49页
  5.2.3 圆的拟合第49-51页
 5.3 形状与位置误差的评定原理第51-56页
  5.3.1 给定平面内直线度误差及评定第51-53页
  5.3.2 平面度误差及评定第53-54页
  5.3.3 圆度误差及评定第54-55页
  5.3.4 垂直度和倾斜度误差第55-56页
 5.4 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六章 尺寸测量机的软件第57-69页
 6.1 软件系统设计简介第57-59页
 6.2 测头校正第59-62页
  6.2.1 测头校正的目的第59页
  6.2.2 测头校正的原理第59-60页
  6.2.3 测头校正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第60页
  6.2.4 触发式测头校正的一个特点第60-61页
  6.2.5 测头校正的模型第61-62页
 6.3 探测方法第62页
 6.4 机器坐标系与零件坐标系的建立第62-63页
 6.5 测量路径第63-64页
  6.5.1 测量路径的生成方法第63页
  6.5.2 设计测量路径的基本原则第63-64页
 6.6 数据处理系统设计准则第64-65页
 6.7 测量动作第65-68页
  6.7.1 测量参数设置及准备工作第65页
  6.7.2 测量步骤第65-66页
  6.7.3 平面测量第66页
  6.7.4 倾斜面测量第66-67页
  6.7.5 圆弧测量第67-68页
 6.8 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七章 总结与展望第69-71页
 7.1 工作总结第69页
 7.2 未完成部分与展望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4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采高沿空掘巷底臌机理及控制研究
下一篇:固本克喘膏对哮喘大鼠内源性皮质激素和内皮素作用的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