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采高沿空掘巷底臌机理及控制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·底臌的原因 | 第9页 |
·底臌机理的研究 | 第9-11页 |
·底臌防治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沿空掘巷护巷煤柱的研究 | 第12页 |
·锚杆支护原理及技术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3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2 采动影响前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分析 | 第15-21页 |
·沿空掘巷上覆岩层结构模型 | 第15-17页 |
·掘进对顶板岩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关键块B的力学模型 | 第17页 |
·关键块B的结构参数 | 第17-18页 |
·掘巷后上覆岩层稳定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掘进对底板岩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9页 |
·巷帮压缩下沉与底板臌起之间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3 动压作用下沿空掘巷底臌变形理论分析 | 第21-35页 |
·顶板稳定性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沿空掘巷底臌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煤柱稳定性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大采高沿空掘巷底臌力学分析 | 第25-33页 |
·沿空掘巷底臌的力学模型 | 第25-26页 |
·底板岩层运动力学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巷道底板岩层位移 | 第30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4 沿空掘巷底臌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35-59页 |
·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·计算区域 | 第36页 |
·围岩参数 | 第36页 |
·边界条件和载荷模式 | 第36-38页 |
·煤柱应力分布 | 第38-41页 |
·掘进期间煤柱应力分布特征 | 第38-40页 |
·回采期间煤柱应力分布 | 第40-41页 |
·煤柱宽度对顶板变形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掘进时期煤柱宽度对顶板下沉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回采时期煤柱宽度对顶板下沉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煤柱宽度对底臌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·沿空掘巷底臌分析 | 第43页 |
·沿空掘巷两帮支承压力分布 | 第43-44页 |
·掘进时期煤柱宽度对底臌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回采时期煤柱宽度对底臌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窄煤柱巷道底板位移分布 | 第46-47页 |
·窄煤柱变形机理 | 第47-50页 |
·掘进时期煤柱内位移场分布特征 | 第47-48页 |
·回采时期煤柱内位移场分布特征 | 第48-50页 |
·围岩不同性质对底臌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·顶板性质对回采巷道底臌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两帮性质对回采巷道底臌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·底板性质与回采巷道底臌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·底板岩层运动规律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底板岩层运动矢量 | 第54-55页 |
·底板岩层位移与支承压力的关系 | 第55-57页 |
·窄煤柱宽度的合理确定 | 第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5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9-75页 |
·围岩变形控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| 第59-62页 |
·锚杆与围岩的才目互作用机理 | 第59-60页 |
·现有锚杆支护理论 | 第60-62页 |
·底臌控制数值模拟 | 第62-73页 |
·加固巷道顶板防治底臌 | 第62-65页 |
·加固巷道两帮防治底臌 | 第65-68页 |
·加固底板防治底臌 | 第68-72页 |
·全断面控制围岩变形的效果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网、顶梁及钢带支护作用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6 工业性试验研究 | 第75-90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75页 |
·沿空掘巷底臌控制设计 | 第75-80页 |
·顶板加强支护 | 第75-76页 |
·煤柱加固方案 | 第76-79页 |
·底板加固控制底臌方案 | 第79-80页 |
·底臌变形监测 | 第80-81页 |
·测点布置 | 第80-81页 |
·监测内容 | 第81页 |
·控制效果实测分析 | 第81-89页 |
·顶板内部位移 | 第81-82页 |
·煤柱表面变形与内部位移 | 第82-83页 |
·底板变形及内部位移 | 第83-84页 |
·顶底板及两帮移近变形分析 | 第84-87页 |
·总体效果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7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0-91页 |
·论文不足及展望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与发表论文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