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9页 |
一、质证的概念及主要构成要素 | 第9-16页 |
(一) 质证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(二) 质证的主要构成要素 | 第10-16页 |
1. 质证主体 | 第11-13页 |
2. 质证客体 | 第13页 |
3. 质证内容 | 第13-16页 |
二、设立民事质证制度的作用 | 第16-22页 |
(一) 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 | 第16-18页 |
(二) 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| 第18-19页 |
(三) 有利于贯彻直接言词原则 | 第19-20页 |
(四) 有利于贯彻辩论原则 | 第20-22页 |
三、我国民事质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5页 |
(一) 立法对质证中当事人与法官的地位和作用界定得不明确,导致实践运作缺乏总体指导,严重影响质证功能的发挥 | 第22-23页 |
(二) 立法对质证阶段规定不统一,实务中掌握得较为混乱 | 第23-24页 |
(三) 质证规则简单、笼统而缺乏可操作性,导致形式化、无序化质证现象突出 | 第24-25页 |
四、我国民事质证制度的完善 | 第25-40页 |
(一) 明确界定质证中当事人与法官的地位和作用 | 第25-29页 |
(二) 规范质证阶段,将质证严格限定在法庭调查阶段 | 第29-32页 |
(三) 重构针对不同种类证据的质证规则 | 第32-40页 |
1. 言词证据的质证 | 第32-39页 |
2. 实物证据的质证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