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4-36页 |
一、公司治理研究文献回顾 | 第14-28页 |
二、选题与立意 | 第28-3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30-33页 |
四、挑战与创新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| 第36-58页 |
第一节 公司治理问题的由来与公司治理的定义 | 第36-41页 |
一、公司治理问题的由来 | 第36-37页 |
二、公司治理概念的一般理解 | 第37-39页 |
三、公司治理定义的新发展 | 第39-41页 |
第二节 公司治理机制 | 第41-47页 |
一、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 | 第41-44页 |
二、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 | 第44-47页 |
第三节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| 第47-53页 |
一、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因素 | 第47页 |
二、市场主导型治理模式——英美公司的治理模式 | 第47-49页 |
三、银行主导型模式——德日公司的治理模式 | 第49-51页 |
四、家族模式的公司治理——韩国模式 | 第51-53页 |
五、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| 第53页 |
第四节 会计职业对公司治理的回应 | 第53-58页 |
第三章 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 | 第58-73页 |
第一节 会计目标和公司治理概述 | 第58-66页 |
一、会计的目标 | 第58-64页 |
二、公司治理的目标 | 第64-65页 |
三、会计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一致性 | 第65-66页 |
第二节 会计目标和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方式 | 第66-70页 |
一、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| 第66-69页 |
二、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方式 | 第69-70页 |
第三节 会计目标对公司治理目标的推动 | 第70-73页 |
第四章 会计政策与公司治理 | 第73-84页 |
第一节 会计政策概述 | 第73-76页 |
一、会计政策的含义 | 第73-74页 |
二、会计政策的内容 | 第74-75页 |
三、会计政策选择的意义 | 第75-76页 |
第二节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| 第76-81页 |
一、会计理论观念 | 第77-78页 |
二、公司治理结构 | 第78-79页 |
三、相关利益主体 | 第79-80页 |
四、中国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| 第80-81页 |
第三节 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会计政策选择 | 第81-84页 |
第五章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 | 第84-107页 |
第一节 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| 第84-87页 |
一、会计信息的内涵及披露方式 | 第84页 |
二、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| 第84-87页 |
第二节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 | 第87-93页 |
一、会计信息披露与管理报酬契约 | 第87-91页 |
二、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| 第91-93页 |
第三节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 | 第93-97页 |
一、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披露 | 第93-94页 |
二、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会计信息披露 | 第94-97页 |
第四节 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 | 第97-100页 |
一、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对会计信息披露制约 | 第97-99页 |
二、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分析 | 第99-100页 |
第五节 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及其改进 | 第100-107页 |
一、会计信息的局限性 | 第100-102页 |
二、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危害分析—红光实业事件 | 第102-103页 |
三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——“进入”会计 | 第103-107页 |
第六章 公司治理与审计对策 | 第107-133页 |
第一节 公司治理活动中的审计 | 第107-111页 |
一、审计概述 | 第107-109页 |
二、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活动 | 第109-111页 |
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活动 | 第111-114页 |
一、公司治理模式与审计委员会的运行 | 第111-112页 |
二、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| 第112-114页 |
第三节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| 第114-127页 |
一、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 | 第114-115页 |
二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——世界通信公司丑闻的启示 | 第115-118页 |
三、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改善 | 第118-123页 |
四、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改善 | 第123-127页 |
第四节 独立审计与公司外部治理 | 第127-133页 |
一、独立审计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作用 | 第127-128页 |
二、审计合谋及其治理对策 | 第128-133页 |
第七章 业绩评价与公司治理 | 第133-161页 |
第一节 业绩评价的概述 | 第133-135页 |
一、业绩评价与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33-134页 |
二、业绩评价与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 | 第134-135页 |
第二节 业绩评价一般方法 | 第135-151页 |
一、国内外业绩评价方法演进 | 第135-136页 |
二、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运用分析 | 第136-147页 |
三、董事会业绩评价 | 第147-151页 |
第三节 建立合适评价体系的建议 | 第151-155页 |
一、业绩评价方法发展的方向 | 第151-152页 |
二、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及运用 | 第152-153页 |
三、企业业绩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153-155页 |
第四节 公司治理评价 | 第155-161页 |
一、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实践 | 第155-156页 |
二、公司治理评价的作用 | 第156-157页 |
三、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改进建议 | 第157-161页 |
第八章 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与改善建议 | 第161-184页 |
第一节 中国公司治理发展概述 | 第161-168页 |
一、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进程 | 第161-165页 |
二、我国公司治理的成就 | 第165-168页 |
第二节 中国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| 第168-176页 |
一、中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9-174页 |
二、造成中国公司治理中问题的原因 | 第174-176页 |
第三节 改善中国公司治理的建议——从会计治理视角 | 第176-184页 |
一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,强化董事会功能 | 第177-178页 |
二、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| 第178-179页 |
三、改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 | 第179-180页 |
四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| 第180-18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84-194页 |
后记 | 第1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