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引言 | 第7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7-16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7-11页 |
·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| 第7-9页 |
·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国“新课改”实施的要求 | 第9-1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的研究成果 | 第11-13页 |
·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·“新课改”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·“新课改”的含义 | 第14页 |
·有关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·课堂教学的含义 | 第15页 |
·互动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含义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9页 |
·形式单调,多师生间互动,少生生间互动 | 第16-17页 |
·内容偏颇,多认知互动,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| 第17页 |
·深度不够,多浅层次互动,少深层次互动 | 第17页 |
·互动作用失衡,多“控制一服从”,少交互平行的互动 | 第17-18页 |
·课堂冲突——不良的课堂互动 | 第18-19页 |
·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引起思想上的变化 | 第18页 |
·教师教育观念陈旧,隐性课程发掘不够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现代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启示 | 第19-23页 |
·现代教育理论概述 | 第19-21页 |
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| 第19页 |
·多元智能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其它相关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启示 | 第21-23页 |
·建立现代教学观,转变教师角色 | 第21-22页 |
·建立师生交往、共同对话的教学太质观 | 第22-23页 |
·建立多元变通、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| 第23页 |
·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观,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 | 第23页 |
第四章 “新课改”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作用与内容 | 第23-27页 |
·课堂教学互动的作用 | 第23-25页 |
·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智能的培养 | 第23-24页 |
·师生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| 第24页 |
·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| 第24-25页 |
·生生互动利于学生扬长避短,最优发展 | 第25页 |
·课堂互动的种类与内容 | 第25-27页 |
·课堂互动的种类 | 第25-26页 |
·师生互动 | 第25-26页 |
·生生互动 | 第26页 |
·师生互动的内容 | 第26-27页 |
·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悟情 | 第26-27页 |
·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自律 | 第27页 |
·教师的“善教”与学生的“乐学” | 第27页 |
第五章 “新课改”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则与模式 | 第27-29页 |
·课堂教学互动方式实现的一般原则 | 第27-28页 |
·学生的需要处互动,了解学生所想所需 | 第27-28页 |
·学生困惑处互动,引导学生释疑解惑 | 第28页 |
·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,变课堂为艺术乐园 | 第28页 |
·课堂教学互动的模式 | 第28-29页 |
·教师导——学生练 | 第28页 |
·学生想——教师导 | 第28页 |
·学生议——教师导 | 第28-29页 |
·学生做——学生说 | 第29页 |
·让学生自己去做 | 第29页 |
第六章 “新课改”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案例分析 | 第29-36页 |
·案例简介 | 第29-32页 |
·教学设计思路 | 第29-31页 |
·备课思路 | 第29-30页 |
·上课思路(如何动) | 第30页 |
·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思路 | 第30-31页 |
·教授这堂课实现互动的理念依据 | 第31-32页 |
·师生平等是课堂教学互动得以实现的第一法则 | 第31页 |
·让知识与生命共生,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 | 第31-32页 |
·案例实录 | 第32-35页 |
·教学反思 | 第35-36页 |
第七章 “新课改”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对策探讨 | 第36-43页 |
·"新课改"背景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对策探讨 | 第36-37页 |
·构建民主、平等的师生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强化目标意识,在目标制定中突出教学互动 | 第37页 |
·教前诊断 | 第37页 |
·展示目标,进行定向学习 | 第37页 |
·围绕目标互动 | 第37页 |
·目标检测 | 第37页 |
·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互动的角度加强教学设计 | 第37-43页 |
·设计"大问题"和发散性问题,扩大互动空间 | 第37-38页 |
·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,拓宽互动途径 | 第38页 |
·设计生活化、情境化、信息化的教学环境,丰富互动内容 | 第38-39页 |
·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,渗透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 | 第39页 |
·教法和学法结合,让学生学会“自主学习,多向交流" | 第39-40页 |
·在教学教程中,力争三个"最佳结合" | 第39页 |
·在教学方法上,积极采用“引、扶、放、评"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| 第39页 |
·课堂引进“小组学习”形式,扩大学生参与面 | 第39-40页 |
·组织课外活动,补充课堂教学 | 第40页 |
·创设教学情境,师生共享生命体验 | 第40页 |
·提高教师素质,拓展教师的教学机智 | 第40-42页 |
·教学设计中“关注焦点”的转变,形成课堂上多维有效的互动 | 第40-41页 |
·创造机会,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,促进互动 | 第41页 |
·教师在课堂上巧设提问 | 第41页 |
·教师要习惯于被学生提问,立足问题解决 | 第41页 |
·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,调整互动 | 第41页 |
·民主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举,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| 第41-42页 |
·关注对学生的评价,激励每个学生成长 | 第42页 |
·加强课后的主动反思与重构 | 第42页 |
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| 第42-43页 |
·耐心倾听的习惯 | 第42-43页 |
·善于表达的能力 | 第43页 |
·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| 第43页 |
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,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| 第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5页 |
注释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附录材料 | 第48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