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导论 | 第11-16页 |
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| 第11-12页 |
二 学术史综述 | 第12-13页 |
三 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四 相关界定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晚清时期政府的灾荒救济 | 第16-25页 |
一 救济措施 | 第16-21页 |
二 筹款方式 | 第21-23页 |
三 救灾成效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民国时期政府的社会救济(一):临时与日常救济 | 第25-56页 |
一 灾民救济 | 第25-43页 |
(一) 1920 年山东旱灾救济 | 第26-33页 |
1、北洋政府的救济 | 第26-28页 |
2、山东省政府的救济 | 第28-32页 |
3、救灾成效 | 第32-33页 |
(二) 1933 年黄河水灾救济 | 第33-43页 |
1、南京政府的救济 | 第33-39页 |
2、山东省政府的救济 | 第39-42页 |
3、救灾成效 | 第42-43页 |
二 难民救济 | 第43-47页 |
(一) 流亡原因 | 第44-45页 |
(二) 难民救济 | 第45-47页 |
三 贫民救济 | 第47-56页 |
(一) 传统的救济 | 第47-51页 |
(二) 新设的救济机构 | 第51-56页 |
第三章 民国政府的社会救济(二):行总及鲁青分署的善后救济 | 第56-81页 |
一 鲁青分署的组建 | 第56-58页 |
二 善救物资的分配与储运 | 第58-60页 |
三 鲁青分署的善后救济 | 第60-67页 |
四 行总及鲁青分署对山东解放区的救济 | 第67-74页 |
(一) 鲁青分署办理时期 | 第68-71页 |
(二) 总署办理时期 | 第71-74页 |
五 救济成效 | 第74-81页 |
第四章 山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救济 | 第81-96页 |
一 生产救灾 | 第81-88页 |
(一) 发放粮款,以工代赈 | 第82-83页 |
(二) 发动群众,农业互助 | 第83-84页 |
(三) 发放贷款,鼓励生产 | 第84-85页 |
(四) 精兵简政,节约备荒 | 第85-86页 |
(五) 政府扶持,发展副业 | 第86-88页 |
二 灾害防治 | 第88-91页 |
(一) 疫病防治 | 第88-90页 |
(二) 虫灾防治 | 第90-91页 |
三 难民救济 | 第91-96页 |
(一) 难民安置 | 第91-92页 |
(二) 政府救助 | 第92页 |
(三) 群众互济 | 第92-93页 |
(四) 组织生产 | 第93-96页 |
第五章 民间救济事业:(一)传统救济机构的延展 | 第96-104页 |
一 生活周济善堂 | 第96-102页 |
(一) 普济堂 | 第96-97页 |
(二) 恤嫠机构 | 第97-99页 |
(三) 粥厂 | 第99-102页 |
二 地域性组织:会馆 | 第102-103页 |
三 其他传统的救济机构 | 第103-104页 |
第六章 民间救济事业:(二)新式救济模式的兴起 | 第104-129页 |
一 民间义赈 | 第104-105页 |
二 山东各地红十字会的活动 | 第105-109页 |
(一) 组织沿革 | 第106-108页 |
(二) 救济活动 | 第108-109页 |
三 世界红卍字会的慈善事业 | 第109-123页 |
(一) 临时性救济 | 第110-117页 |
1、兵灾救济 | 第110-115页 |
2、灾荒救济 | 第115-117页 |
(二) 日常救济 | 第117-123页 |
(三) 评价 | 第123页 |
四 临时性救济团体 | 第123-129页 |
第七章 民间救济事业(三):外国传教士的慈善救济 | 第129-140页 |
一 赈灾 | 第129-132页 |
二 慈幼事业 | 第132-135页 |
(一) 孤儿院 | 第132-134页 |
(二) 聋哑学校 | 第134-135页 |
三 医疗事业 | 第135-140页 |
结语 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的特点与启示 | 第140-144页 |
一 特点 | 第140-142页 |
二 启示 | 第142-144页 |
注释 | 第144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77页 |
后记 | 第177-1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