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9页 |
·研究背景与立题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相关研究动态 | 第19-26页 |
·问题与不足 | 第26-27页 |
·本文提出的科学问题 | 第27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标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9-45页 |
·理论借鉴 | 第29页 |
·方法借鉴 | 第29-33页 |
·新方法与技术改进 | 第33-40页 |
·混合像元光谱分解方法及其改进 | 第33-39页 |
·栅格计算框架下的多变量综合分析模式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区域与数据采集 | 第40-4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2页 |
·研究框架与内容组织 | 第42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问题 | 第45-67页 |
·尺度与尺度推绎的原理与方法 | 第45-52页 |
·景观格局及其指数的选择 | 第46-49页 |
·尺度推绎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 | 第52-56页 |
·粒度上推 | 第52-54页 |
·粒度下推 | 第54-56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对幅度变化的响应 | 第56-66页 |
·从中心向四周改变幅度对景观指数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·不同方向上景观指数对幅度变化的响应 | 第58-60页 |
·景观指数的空间异质性对幅度变化的响应 | 第60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城市不透水面的空间格局分析 | 第67-84页 |
·多光谱遥感影像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原理 | 第68-72页 |
·城市土地覆盖的光谱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| 第68-70页 |
·城市生态系统模型的缺陷及其及改进研究 | 第70-72页 |
·上海市2002年不透水面的提取 | 第72-77页 |
·混合像元光谱分解技术原理及其改进 | 第72页 |
·端元选择 | 第72-74页 |
·盖度影像的计算 | 第74-75页 |
·不透水面计算 | 第75-76页 |
·精度检验 | 第76-77页 |
·中心城区不透水面盖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| 第77-81页 |
·景观类型上不透水面盖度差异及与国外比较研究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城市绿色空间结构分析 | 第84-103页 |
·基于植被指数的城市绿色空间分析 | 第85-91页 |
·植被指数计算及判别分析方法 | 第86-88页 |
·植被指数计算结果 | 第88-89页 |
·植被指数类型的判别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基于改进混合像元分解技术的植被盖度格局研究 | 第91-97页 |
·光谱分解技术研究城市绿色空间的意义和原理 | 第91-92页 |
·植被盖度的计算 | 第92-94页 |
·植被盖度检验 | 第94-97页 |
·植被指数与植被盖度的关系研究 | 第97-98页 |
·绿色空间的格局差异分析 | 第98-10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第六章 城市热环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| 第103-127页 |
·城市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综述 | 第103-109页 |
·地表温度反演的原理与方法 | 第105-108页 |
·对地表温度反演方法评价 | 第108-109页 |
·本文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 | 第109页 |
·上海城市陆地表面温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| 第109-112页 |
·上海城市热表面的时间变化 | 第112-118页 |
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随着时间的演变 | 第112-114页 |
·近10年来城市热岛强度与范围的变化 | 第114页 |
·10年来上海城市热岛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 | 第114-118页 |
·上海城市热环境格局的分形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| 第118-125页 |
·城市热环境温度剖面的分形特征 | 第118-122页 |
·城市热环境分形机制研究 | 第122-1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第七章 城市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| 第127-148页 |
·城市景观格局下植被指数与景观多样性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| 第127-136页 |
·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镶嵌结构 | 第128-129页 |
·LST与NDVI在剖面对比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·不同景观类型上LST与NDVI的统计分析与多重比较 | 第130-133页 |
·不同景观类型上LST与NDVI的定量关系 | 第133-134页 |
·城市景观多样性与LSF、NDVI的关系研究 | 第134-136页 |
·城市不透水面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| 第136-139页 |
·城市人口分布格局与热环境的关系研究 | 第139-14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140-142页 |
·不同类型社区的热环境与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·不同类型社区内温度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分析 | 第144-14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6-148页 |
第八章 公园与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| 第148-161页 |
·公园空间镶嵌结构及其热环境效应 | 第148-155页 |
·数据与研究思路 | 第148-149页 |
·公园斑块特征与热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| 第149-152页 |
·公园斑块特征与缓解城市热环境能力的关系 | 第152-155页 |
·水域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 | 第155-160页 |
·水域景观提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| 第156-157页 |
·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| 第157-1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0-161页 |
第九章 城市热环境成因机制研究 | 第161-185页 |
·城市热环境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62-164页 |
·城市热环境形成原因分析 | 第162页 |
·影响城市热环境的要素及指标 | 第162-164页 |
·空间多元分析框架与数据预处理 | 第164-165页 |
·空间多变量综合分析框架 | 第164页 |
·数据预处理 | 第164-165页 |
·城市热环境形成机制的主成分分析 | 第165-172页 |
·主成分分析(PCA)方法 | 第165-166页 |
·城市热环境成因机制的空间主成分分析结果 | 第166-168页 |
·城市热环境综合指数计算及空间特征分析 | 第168-172页 |
·城市热环境成因机制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(ESDA) | 第172-177页 |
·GIS与SOM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热环境因子空间聚类 | 第177-182页 |
·SOM神经网络原理与技术路线 | 第178-180页 |
·SOM网络对城市热环境主成分的空间聚类结果 | 第180-181页 |
·热环境空间聚类结果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 | 第181-182页 |
·改善城市热环境对策与建议 | 第182-1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3-185页 |
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85-191页 |
·笔者的认识与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85-18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89-191页 |
参考文献: | 第191-200页 |
后记 | 第200-201页 |
公开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| 第201-202页 |